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圖:來源網絡

我的故鄉是一片煤礦採空區,當地政府為貫徹落實國家對煤礦沉陷區居民住宅的相關文件和政策,在距故鄉二十幾公里外的異地為沉陷區的居民修建了新居,使全礦區的居民基本都搬入了一片新建的小區式的居民區,實現了整體搬遷。

往事不堪回首,轉眼間,告別養育我整整五十個春秋的故鄉已經十年了。現在,我依然很懷念那裡,那裡有我太多太多的情與愛······

——題記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叩開記憶的門扉,層層的往事,如嫋嫋升騰的雲煙,繚繞於我的腦海。那些早已在腦際刻板成碟的往事,常浮現於眼前,有靜默枯燥的段落,也有韻味豐盈的章節。它像一本載滿生活韻律的長書,訴說似水的流年。

流年似水,往事如煙。彈指間,故鄉的榮與衰,整整五十個寒暑。

五十年的風霜,斑駁了歲月,滄桑了容顏。它使我從一個上有曾祖父的孫輩,更迭為下有孫輩的長者。在那些滄桑的歲月裡,曾經憧憬過美好;也有過美好的理想。曾為它們辛勤地耕耘過;也曾為它們奮力地拼搏過。在努力追逐夢想的征途中,有過山重水複時的迷茫與失望,也有過柳暗花明時的豁然明朗。在播撒的汗水裡,收穫過幸福和喜悅,也有過失意和感傷。跌宕的人生旅途,有時心碎,有時沉醉。鞠一捧如煙的往事,感慨歲月的更迭!

我的故鄉,歷經五十年興與衰的歷程。五十年前雲集那一片土地上的人們,今已全部退潮,那段輝煌的歷史已入史冊。故鄉那片土地,結束了時代賦予它的那段使命,它將接過另一個接力棒,履行新的歷程。

我的故鄉沒有可歌可頌的山與水,也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它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與我同齡。它是礦區幾家直屬單位為了保證生產和方便職工的工作與生活,在附近的那片尚未甦醒的荒地上建起的一片居民區。自從建成這片家屬住宅,那片沉睡的土地才被喚醒,它才有一縷繚繞升騰的炊煙。這縷炊煙,在那片土地的上空整整繚繞了五十個春秋,今天,它已像流沙一樣,被歲月的長風搬遷。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是由幾十棟簡易住房所組建成的,它坐落在一座煤城的邊緣,它位於這個三十二平方公里礦區東北角的一隅,它毗鄰於郊區,它的佔地面積約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它的居民來自全國各地,它的人口約四千左右,這就是我的故鄉。

故鄉的居民大多是大躍進時期來自關內的年輕人,他們都是為新中國的東北工業基地建設而來。這些胸懷抱負的有志青年,不怕困難,不畏艱苦,一心獻身於新中國的工業建設。這群人,攜家來到這裡,滿懷熱情地投身於工作。他們在工作條件選擇上沒有任何苛求,每人都毫不猶豫地奔向體力消耗最強、工作條件最艱苦的生產一線工作。

我敬佩他們那無怨無悔獻身於煤炭事業的情操!他們每一個人的工作精神都是值得學習的!今天,我們應以他們的品格為榜樣,傳承他們的工作精神,讓他們的光輝形象,在築夢人的身上再放光芒!

那時沒有推廣普通話,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說話的口音很複雜,彼此交流和溝通都很困難,聊起天來南腔北調,哪兒的方言都有。大家抄著各自的家鄉話在一起溝通交談,相互間聽得都很費力,常有聽不懂的語言,時常讓對方產生疑惑、誤解和尷尬,也常常鬧出笑話來。如果你是一個對這裡的人或事很感興趣的人,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一定能知曉或學會許多地道的方言,也能瞭解很多地方的民俗。

我家是距此五十華里之遙的鄉下遷居來的,在這裡可以說是“地產”了。父親1951年來到這座礦山參加工作,1956年11月將家遷至這裡,我家從此成了這裡的住戶。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我家從鄉下搬來時,我剛好半歲,還沒有記憶,在我腦海裡沒有出生地老家的絲毫印象,對那裡是陌生的。從我記事起,家就是這個人員雜亂、山不青、水不秀、居住條件非常簡陋的地方。它是我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時期,直至兩鬢霜白、滿目滄桑的天命之年從未離開過的地方。

一個天命,五十年的雲捲雲舒,幾經風雨,幾經滄桑。在這之間,有我快樂的童年和少年, 有我人生最燦爛的年華——激情澎湃的青春時代,有我人生最幹練年華的中年時期。

五十年的精力,五十年的熱血,五十年的情,五十年的愛,像是一簇簇激情的火焰,依然燃燒在故鄉的土地上!

故鄉的東北邊是一座百餘米高的山丘。起初,光禿禿的山上沒有任何樹木,陣陣的山風,搖曳著一片荒蕪。荒涼無跡的山坡上,零散著幾窺墳塋在招搖著人們的視線。墳塋被周圍的蒿草半掩,看著有些迷離。這樣的迷離給人增添了幾分恐懼,甚至有些毛骨悚然,讓人不敢直面而視。它們把山丘顯得更加荒寂和悽迷,也顯得毫無生機。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地的林業部門為了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號召,用了幾年的時間,將這座荒山種滿一尺來高的松樹苗,把它們的根植於這片貧瘠的土地,讓它們在這艱苦的環境中接受陽光雨露、讓它們在這困厄的地方成長,讓它們在這艱難的困境茁壯,讓它們履行林業人所賦予的使命。漫山幼小的樹苗雖然還很纖弱、很稚嫩,然,它們卻讓人看到了一抹蔥蘢。這抹蔥蘢使荒山減少了幾分荒涼,使山丘呈現了生機。樹苗一年年成長,一年比一年茁壯,漸漸地蔥鬱著這座禿山。它們越來越高傲,越來越藐視荒蕪。它們的根已深深地紮在了這裡,在這片土地上努力壯大自己的身軀,驅趕所有的荒蠻,使這裡呈現一片盎然的景象。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當初那些幼小的樹苗,現在已是大樹參天,已是茂密的森林一片,它們將原來的禿山完全覆蓋,那裡已不再荒涼。

這座低矮的山丘,雖然沒有美麗可言,也與景色秀麗無關,但我小時候沒少在山上玩耍。因為故鄉沒有公園,也沒有其它能讓小夥伴們好去的地方,玩兒伴們只能把禿山作為玩耍的去處,山上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我們貪婪玩耍的足跡。到了夏天,尤其是暑假期間,小夥伴們每天都上山捉蟈蟈、捕蝴蝶、逮螞蚱、套蜻蜓等等。大家每天都玩兒得開心,每天都玩到盡興。荒蕪的禿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它也收藏了我們童年的快樂!

山腳下是一條縣級公路,公路沿著山腳向著太陽昇起的方向蜿蜒延伸,通向遙遠的遠方······

公路邊坐落著一所學校,它是與故鄉同時建起的,兩棟寬敞明亮的校舍赫然醒目。當時,這兩棟校舍是周圍幾平方公里內質量最好、設計最漂亮的建築。它為故鄉的孩子、以及周邊附近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優美舒適的學習環境。領導們為該校組建了一支優秀的教師團隊,這支任職在這裡的教育力量,全心全意地服務於受教育者,他們秉承教書育人、教育為本的理念,熱衷於教育事業,甘願為教育獻身,把自己豐富的知識無私地奉獻給受教育者,讓他們像小樹那樣,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都要接受陽光雨露的哺育,讓自己茁壯成長,成為一棵棟樑之材。

故鄉的學校,每年都接收大量前來入學的兒童。學校從與孩子們牽手那一刻起,就勉勵他們好好學習,爭做一名有理想的好少年。它使孩子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理想、懂得了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文化的宗旨,個個發奮讀書,刻苦學習,極力吮吸知識營養,為自己的理想人生繪製一幅宏偉的藍圖;為自己勾勒一幅壯美的人生旅途的花捲。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故鄉的學校每年都為祖國、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優秀的少年,它是故鄉的驕傲,故鄉人也以它為豪!

故鄉的西側有一條小河,一條只有雨季和春天冰雪融化成桃花水時河床才有水的小河。確切地說,它是一條洩洪的河道,上游的洪水都是通過這裡向下遊排洩的。每當一場暴雨過後,那些裹挾著泥沙雜物的洪水,嘶鳴著、咆哮著,氣勢壯觀如萬馬奔騰,呈勢不可擋之勢,朝著下游奔騰而瀉。它們爭先恐後地匯入江河,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融入到奔向大海的主流。當千軍萬馬過後,小河基本恢復平靜,只是有些不願追趕大部隊的散兵在後面漫不經心地、散散漫漫地遊逛幾日後漸漸退去。

小河雖然不大,但是間隔不算太寬的兩岸與河床的水平落差很深,河床兩側的河堤很陡,它隔斷了故鄉通往外面的方便之路。雖然它不是一道天塹,但是,它卻給故鄉的人們上下班和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繞過它,要走很遠的路。駐地的生產單位為了方便職工和人們出行,在小河上架起一座橫跨兩岸的木橋。木橋架好後,故鄉與外面的一條便路通了,方便了人們的行走,縮短了職工上下班和往來行人的路程與時間。木橋是駐地生產單位為故鄉的人民所謀的一項最大的福祉!

故鄉的木橋,是一座具有靈性的橋。它像是一個履行使命的使者,無論風霜雨雪,它都耐心地堅守在那裡,一絲不苟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它滿懷熱情地迎送著每一位歸來和出行的人,並默默地向大家祝福,祝福大家出入平安 !

我親愛的故鄉,雖然你的影子已被時光風化成零碎的瓦礫,被時光的浪潮推平,但我愛戀你的情懷依舊,我非常懷念你!我懷念你那對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兒女們無私關愛的情操,懷念你的大度包容、海納百川的胸懷!我感恩你五十年的養育、關愛和包容!

鄉情散文:我的故鄉

每當我駕車路過故鄉遺址的時候,都情不自禁地將車速降得很慢很慢,用親暱的目光觀望著它的每一個角落,彷彿是要看出什麼奇蹟。有時乾脆把車停下,下車去擁抱她、親吻她,親切地撫摸著她那再也無法回到從前那容顏的面頰!

當我站在那塊曾讓我飽經歲月滄桑的土地上,一種久別回鄉的那種心理感覺油然而生,也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情感湧入心頭。這些感覺,基於五十年的情感與愛戀,也有對五十年滄桑人生的感慨。它是內心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我的心常常被這種激動所澎湃,它也常常激盪著我對那裡思念的情懷!

故鄉已沒有了昔時的喧囂,沒有了往日的炊煙繚繞,沒有了往昔那輝煌的燈火,沒有了為生活而奔波的人流。而今,那裡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在見證著它的曾經。曾經的喧譁今已緘默;曾經的繁榮今已沉寂。它沉寂得讓人心生感嘆,沉寂得讓人感到淒寒和荒涼!昔日的生機早已不再,只有那一堆堆的瓦礫、還有那些讓人熟悉而又感到親切的殘垣斷壁在默默地訴說著那裡曾經的往事。

親愛的故鄉,常在夢中回到你的懷抱,你那早已不復的影子,常浮現於腦海,彷彿你還在,依然在為歸宿的親人遮風擋雨、暖心禦寒······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