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一直不溫不火的測溫設備成為了2020年開年以來醫療電子市場的緊俏產品之一。由於額溫槍通常距離額頭3-5cm就可以進行測量,因此也成為了這次疫情當中最受歡迎的測溫儀。額溫槍市場的帶動,也讓作為其核心零部件的MCU成為了半導體市場的“搶手貨”,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固然當下,疫情防控局勢依然嚴峻,但疫情平復之日也正加速到來,疫情之後的MCU廠商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以延續業績高增長的勢頭,成為眼下最為現實的問題。

疫情促額溫槍用量暴漲 MCU成市場“搶手貨”

疫情來襲之前,額溫槍事實上僅僅只能算是小眾型市場。從此前全國範圍內的需求量來看,一年下來,額溫槍的總體需求大概在二三十萬臺左右;但疫情爆發讓各地各場所都開始對額溫槍的採購量大幅增加,預估疫情下的需求量相比過去增加了10倍以上,漲幅十分驚人。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這也讓額溫槍設備的諸多供應鏈廠商們嚐到了甜頭,尤其是在MCU領域的不少國內主流廠商,紛紛湧入額溫槍市場“淘金”,華大半導體MCU市場部經理梁少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額溫槍銷量的持續增長,對於我司的MCU業務有明顯促進作用。華大半導體推出的HC32L系列超低功耗產品,具備0.45uA待機功耗、集成運放、LCD、ADC等功能,均已面向市場推廣,且已經大批量出貨。”

實際上,即便每家MCU企業都在努力保證產能和供貨,但一方面由於需求井噴,超出市場預期;另一方面受制於疫情復工造成的合作商/供應鏈企業開工時間延後,加之不少客戶訂單須提前提貨的要求,很多MCU廠家即便加班加點趕單,卻仍然感受到了不小的交貨壓力。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在備貨和產能保障方面,梁少峰在2月底接受《華強電子》記者採訪時透露:“目前,我們的相關MCU芯片產品已做好充足備貨,並大量接受用戶訂單,即產能充足、供貨穩定,為全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一份力量。且這段時間,由於生產廠家的訂單充足,這類業務實際增長較多。華大的穩定供貨正好解決了客戶的供應鏈短缺的燃眉之急,我司的產品質量和供應鏈,得到客戶的一致認可。由於我司的供應商受延期復工影響較小,我司的MCU業務開展未受到影響。且對於目前,整個行業的產能能否滿足持續增長的終端產品的市場需求,我們也抱持樂觀態度。”

不過,縱觀整個紅外測溫設備市場,據業內統計目前國產MCU的市場佔有率僅為30%,其餘的主要以臺係為主。究其原因,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是由於國內大多數深耕紅外測溫設備領域的廠商常年採用的都是臺系MCU產品,供應商已經比較固定,更換供應商需要涉及到硬件、軟件方案的一系列的變更,頗為繁瑣;另一方面,紅外測溫設備市場體量其實並不算大,只能算是MCU應用上的一個細小分支,國內企業大都不太看重這一市場。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但無論如何,疫情的爆發也算是給國內MCU企業創造了一波“賺快錢”的機會。然而,在這僅存的30%的市場中,國內大量MCU玩家都在拼命爭搶客單,欲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嚐到“甜頭”,實則並不容易,這也是各MCU廠家的實力和優勢的綜合體現。

以華大半導體為例,梁少峰表示:“華大半導體擁有完善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產品的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指標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同時搭建了強健的供應鏈體系,給客戶提供了有力的供貨保障。作為中國電子旗下的一家專注MCU相關技術的企業,華大半導體已將智能卡芯片做到全球第四、中國第一,從中獲取了不少供應鏈保障經驗。去年在ETC爆發性市場,華大半導體出色的表現同樣體現了我們優秀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優勢。目前,華大半導體的方案已經應用在魚躍、康泰等國內主流大型醫療電子企業的產品中,相關終端產品已被納入國家收儲範圍。華大半導體針對多家廠牌溫度傳感器,主動開發對應的方案,滿足更多的客戶需求,加速他們的生產和供貨。”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芯海科技則以整合化優勢來直面國內其他對手的競爭,芯海科技測量&健康IoT產品經理廖文忠告訴記者:“芯海有ADC、SOC、MCU產品,相比友商,我們可以靈活搭配芯片組合來應用於紅外體溫計市場,另外,我們的ADC的基準能達到30ppm/℃,這樣測量更精準。針對此次疫情,公司成立應急紅外溫度計項目組,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加班加點,在短短20天,推出了紅外溫度計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芯片+算法+應用方案),實現了客戶小批量生產成功。同時,為提升客製化的解決方案的開發效率,芯海自研了各種型號的紅外傳感器適配平臺。”

額溫槍“風口”之後 下一個“突破口”究竟在哪?

固然,對於國內很多MCU企業來說,額溫槍算是現階段能夠最直觀提振業績的方向。但隨著後續疫情形勢的漸趨好轉,市場對額溫槍甚至各類測溫設備的需求量可能會逐步降溫,從“流行”恢復“平穩”,且未來的市場走向也充滿變數。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疫情過後,紅外測溫尤其是額溫槍這類設備的需求可能並不會很快下滑。因為受疫情影響,後續各地政府在流感以及新冠肺炎這類的疾病防控上會提高警惕,額溫槍仍然有一定的市場增長空間。況且,如果國家未來出臺政策提倡全民‘居家防控’的話,額溫槍等紅外測溫設備市場仍然會保持很大的出貨量。”

但也有業內廠商對該市場未來發展心存疑慮,主張MCU企業應謹慎對待,不可盲目跟風。畢竟,“流行”只是一時之需,若為了短期的高銷量而大肆擴充產能,待後續市場風向突變、大幅降溫之後,多出來的產能如何釋放,人工何處安置以及各類成本如何攤付等,都將成為廠商必須直面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那麼,在本土MCU企業眼中,疫情平復之後,額溫槍等體溫測量儀市場究竟會有怎樣的演變趨勢?廖文忠認為:“體溫測量產品屬於傳統保有的市場,疫情過後,需求會迴歸正常。”

梁少峰也十分認同上述觀點,但他也補充到:“考慮到後續全球範圍內的疫情發展,不排除國內產能會反過來服務於國外增長的需求。”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內MCU企業得有足夠的產能和實力去保證國外市場的需求量和產品品質。否則,在臺系甚至國際MCU大廠強強林立的局勢下,在全球市場求得生存更是難上加難。

但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隨著防疫熱潮的逐步降溫,即便樂觀估計額溫槍市場仍會保持增長,勢頭必然是不如防疫期間這般猛烈。而且,額溫槍本就不是MCU企業重點押注的方向。因此,額溫槍市場“風口”過後,本土眾多MCU企業也須急尋下一個“突破口”,以延續業績的高增長勢頭。

疫情之後,MCU企業的下一個突破口究竟在哪?梁少峰認為:“作為一家MCU廠商,要獲得高速穩定的增長,需要提供更多的相關方案到客戶端,做好市場調研,抓住未來的市場趨勢。疫情之後,華大半導體除了在消費類、家電、工業市場繼續耕耘外,將大力佈局汽車電子。”

而今年,雖然開年的疫情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仍難擋5G、AIoT以及國產替代浪潮的滾滾向前,這也將緩慢開啟消費電子、汽車以及工業等更多主流市場對MCU產品的消耗。日前,多家國內MCU主流廠商均對記者表示,今年一整年公司在MCU產品和技術上的投入將比往年更大,同時技術和功能也將更加豐富,這種漸趨整合化的優勢也會逐步在越來越多細分型應用領域得以體現。

【深度】國產MCU的“抗疫之路”:緊跟“風口”順勢“突圍”


為了進一步抓住市場風口,不錯過任何一個能夠“淘金”的機會,國內不少MCU企業都開始調整戰略,向更多細分型且更有國產替代可能性的市場進軍。梁少峰告訴記者:“今年,國內MCU的市場重心會往醫療電子、可穿戴設備、服務器配套、在家辦公設備等應用場景傾斜。這些應用均已經在我司規劃內,華大半導體將繼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從醫療電子、安全物聯網、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幾個重大領域方面著手,進行市場和戰略規劃。”

總而言之,疫情的爆發,確實讓額溫槍這類往常關注度並不那麼高的醫療設備,成了MCU淘金者們集中哄搶的剛需性市場。但可以看到的是,疫情的緩和乃至後續的平復,無疑都將導致額溫槍的市場需求量逐步下降,漸趨平穩。對於很多MCU玩家來說,重點押注這一市場可能不太理智,須警惕“狂熱”之後的“理性”,即盲目擴充產能背後可能埋下了“暗雷”。而接下來,疫情逐步平復之後,MCU的市場關注重心也將開始走上正軌,對於本土MCU玩家們來說,在5G和AIoT雙浪潮的推動下,醫療電子、可穿戴、辦公以及工業和汽車等都將會是MCU漸趨實現國產替代的市場。但也需要警惕的是,如今不少國際大廠都開始深入更多樣化的細分型應用場景,搶奪本土MCU企業手中的“蛋糕”,未來尤其像汽車和工業等領域的MCU國產替代可能存在較大難度。因此,如何利用本地化和低成本優勢來打破堅冰,將成為本土MCU企業贏得“主場賽”勝利的秘訣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