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口腔小白點 是"馬牙"還是"鵝口瘡"?

寶寶口腔小白點 是

“寶寶的口腔兩側長了一些白色的東西,不知道這是鵝口瘡還是馬牙,有經驗的媽媽知道嗎?”一位新媽媽在網絡上發問。出現在新生兒口腔的馬牙,是芝麻大小的小白點,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的鵝口瘡有點像,容易讓年輕的父母犯迷糊。到底該怎麼辦呢?

分辨

>>>>馬牙多是“獨行俠”,不易“推掉”

>>>>鵝口瘡容易長成片,容易被“推掉”

在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天內,有的小寶寶會在口腔牙齦邊緣或上顎中線兩旁出現單個或幾個白色像芝麻大小的顆粒,一眼看去就是一個小白點,有點像牙齒,這是俗稱的“馬牙”。“馬牙”是一種生理現象,對孩子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馬牙多是“獨行俠”,單個出現,而且也不會迅速地大量出現。如果嘗試去輕輕推這些小白點,你會發現它們不容易被推掉。


而鵝口瘡則是屬於病理性的,是小寶寶的口腔黏膜受到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性疾病。細看寶寶的口腔,可以見到有灰白色碎粒樣物附著。因為多見於新生兒,所以又被稱為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與馬牙比較,鵝口瘡出現的位置非常不固定,可分佈在口腔黏膜的各個位置。翁志強表示,如果寶寶口腔黏膜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屬於症狀較輕的鵝口瘡,但會慢慢融合成大片,而且不容易擦去。而較為嚴重的鵝口瘡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還可能伴有低燒、拒食、吞嚥困難等情況,這些白色斑膜可以被擦去,但很快就又出現。嚴重的鵝口瘡如沒及時治療,會導致寶寶口腔黏膜潰瘍及壞死,甚至會合並身體其他部位的深部感染。

寶寶口腔小白點 是

處理

>>>>馬牙會自行脫落,注意觀察、不用處理

>>>>鵝口瘡需治療,並做口腔衛生護理

“一般情況下,馬牙是不用處理的,兩週左右會自行脫落,年輕爸媽不需要擔心。但個別大的“馬牙”會影響到嬰兒吃奶,如果寶寶哭鬧得厲害,建議到醫院找醫生幫忙處理。”翁志強說,發現寶寶出現馬牙,家長要做的是在每次吃奶後,加強口腔清潔處理,如加喂幾口溫開水,每天要用軟紗布包著食指用溫開水幫助小寶寶清潔口腔,早晚各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白色硬物,也有可能是過早萌出的乳牙,這種牙齒可能牙根的發育並不健全,與馬牙的鑑別與處理,最好交給醫生來確定。


如果家長懷疑寶寶口腔內的白點點可能是鵝口瘡,要及早到醫院就診治療。“鵝口瘡的發生可能跟新生兒餵養方式、垂直接觸傳播有關。有研究表明,母乳餵養鵝口瘡發生率為29.4%,而採用人工餵養鵝口瘡發生率為70.5%,要重視母乳餵養在預防新生兒鵝口瘡發生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預防寶寶喝奶時感染念珠菌,母乳餵養前媽媽的乳頭最好先清潔;另一方面,人工餵養時食具一定要煮沸消毒,包括玩具也要注意清洗消毒;再有就是要避免大人隨意用手指觸摸寶寶的口腔。


鵝口瘡的治療一般以局部為主,選用2%-4%小蘇打液或金銀花、野菊花煎水清洗口腔,每天3-4次。

寶寶口腔小白點 是

提醒

常用安撫奶嘴會增加寶寶患上鵝口瘡的幾率。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安撫奶嘴的使用與嬰幼兒口腔念珠菌攜帶率、攜帶量及鵝口瘡的發生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