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催化劑”作用——魯東大學開啟精準全時化科技助農新模式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劉新海 季文豪) “大姜種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草莓種植過程中如何合理施肥和安排後茬作物種植?”“西紅柿、聖女果等蔬菜種植過程中怎樣高效管理?”……4月9日,一場特殊的果蔬種植技術諮詢交流會在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翠屏街道榆林莊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會議現場,魯東大學農學院孫亞東博士,在聽取5個村黨支部書記提出的有關村民果蔬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後,他逐一給予解答,直到大家滿意為止。

當天,魯東大學農學院孫亞東的“博士工作站”和“鄉村振興服務隊”也同時在這裡揭牌落地。這是該校開啟精準全時化服務社會、助力鄉村振興模式後,面向鄉村拓展的又一科技助農基地。

“我們在注重抓好學生教育教學的同時,以‘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為服務導向,積極鼓勵廣大教師走進鄉村、服務鄉村、振興鄉村,把科研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魯東大學黨委書記徐東昇向記者介紹說:“鄉村農業、農村和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竭盡全力提供什麼樣的人才和技術支撐,發揮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催化劑’的作用。”

該校在出臺《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方案》、與煙臺市農科院共建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專門成立服務鄉村振興辦公室的基礎上,緊緊依託學校與鄉村農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和科研師資隊伍,為鄉村、鄉村農業企業及廣大村民提供政策諮詢、發展規劃、成果推廣、人才培訓等精準化服務。

在煙臺市牟平區莒格莊鎮創建齊魯樣板示範區和規劃民俗旅遊項目遇到困難時,該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學科團隊的專家們,主動承擔了全部項目的策劃任務;當有些果農因蘋果賣不上高價而苦惱時,該校農林作物遺傳改良中心團隊梁美霞老師在煙臺招遠市石硼村研究成功了一種富含維生素和花青苷、市場緊俏的紅肉蘋果。

該校不但為駐地鄉村及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同時也把服務延伸到了山東濱州、東北吉林等全國各地鄉村大地。為改善新疆鹽漬地問題,該校於春燕老師研究選育的速生耐鹽鹼楊樹在新疆種植取得成功,並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年來,該校服務鄉村的老師們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從未間斷。特別是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全校服務鄉村的老師們在做好自身及家人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傾盡全力幫助鄉村和村民做好疫情下春耕生產工作。農學院藉助微信、QQ及農技推廣服務平臺等,全面開啟了“雲助力”服務,請涉農相關學科的老師開展線上“問診”指導,回答鄉村及廣大村民春耕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疫情期間煙臺當地鮮菇栽培農戶、栽培合作社產品滯銷這一難題,農學院食用菌技術團隊科學地提出了“降溫降溼等延期出菇延期上市”等建議。不僅如此,學校還積極與有關媒體和平臺聯合,幫助鮮菇種植戶做好上市後的銷售工作,有效地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在線上“問診”指導的同時,服務鄉村的老師們還積極參與“線下”實踐活動,與鄉村農民一道助春耕“搶農時”。針對山東煙臺萊山區鄭家莊村“煙薯25”種質變異嚴重、薯苗質量參差不齊這一棘手問題,張洪霞教授領銜的學校服務鄉村科技團隊,經過調研開出了“原種創新育苗+科學栽培管理+附加產品開發”一條龍發展新處方。學校科技特派員王建瑞老師親赴青島即墨區龍泉辦事處汪河水南村、萊西市忘屋莊村等地,現場指導玻璃智能溫室、羊肚菌種植等項目,幫助企業和農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