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位爭奪戰(終)—兩都之戰、天曆之變

元朝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為了防止身後出現皇位之爭,登基次年就立了五歲的兒子阿速吉八為太子。但是沒想到的是非但沒有避免出現皇位之爭,反而是出現了更為嚴峻的局勢。


元朝皇位爭奪戰(終)—兩都之戰、天曆之變

公元1328年(致和元年)七月,泰定帝死於上都,當時的阿速吉八隻有九歲,由於泰定帝死得太過於倉促,沒有輔佐者做出妥善的安排,而當時的丞相倒剌沙專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直到致和元年十月,倒剌沙看到局勢不妙,才在上都擁立9歲的皇太子阿速吉八為皇帝,年號天順。這就給了其他野心家機會。

致和元年同年八月,留守大都握有兵權的武宗舊臣、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謀立武宗子懷王圖帖睦爾為帝,九月十三日迎立元武宗之子圖帖睦爾即位,改元“天曆”,圖帖睦爾是為元文宗。這裡再介紹下圖帖睦爾。

圖帖睦爾是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次子,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侄子,被弒的元英宗的堂弟。元仁宗時期被流放至海南瓊州,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召還京,晉封懷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


元朝皇位爭奪戰(終)—兩都之戰、天曆之變

八月初,倒剌沙以正統自居,發兵分道進攻大都。燕帖木兒迅即在遷民鎮(今河北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北口、居庸關等地增加駐軍。二十五日,古北口守將脫脫木兒於宜興(今河北承德西北)擊敗上都宗王失剌部,斬詹事欽察、平章乃馬臺。九月初,燕鐵木兒遣弟撒敦於榆林(今北京昌平西北)襲敗上都梁王王禪、右丞相塔失鐵木兒。旋阻擊來自遼東的上都宗王也先帖木兒、平章禿滿迭兒於薊州(今天津薊縣)東流沙河。

中旬,燕鐵木兒領兵出薊州拒禿滿迭兒,聞王禪兵襲破居庸關進逼大都,急回軍抵禦,於榆河(今昌平南)北擊敗上都軍。

下旬,兩軍又鏖戰於白浮(今昌平東北),燕鐵木兒夜襲上都軍營,獲勝,追至昌平北又斬數千,俘萬餘。旋移師石槽(今懷柔西南),擊敗另一支上都軍,俘殺孛羅帖木兒以下將士萬人。

上都軍連戰皆敗,遂改變戰法,分兵東西兩路自通州(今通縣)、紫荊關對大都發起鉗形攻勢。陝西行臺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也引兵從大慶關(今陝西大荔東)渡黃河,配合上都軍。大都再次面臨危局,燕鐵木兒引軍還通州,脫脫木兒領兵4000援紫荊關。

十月初,燕鐵木兒與上都軍決戰於棗林(今通縣東南),獲大勝,後晝夜兼程轉兵良鄉,阻擊上都宗王忽剌臺,迫其西走。時上都遼東軍復入古北口,與大都軍戰於檀州(今密雲)南野,大敗,被俘降萬人。當兩都兵在長城沿線鏖戰之際,據守遼東的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率軍於十三日乘虛進圍上都,迫倒剌沙、王禪於次日出降。阿剌吉八不知所終,武宗係獲勝。

至此兩都之戰,以武宗係獲勝結束,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元武宗是有兩個兒子的,圖帖睦爾只是武宗的次子,還有個哥哥和世㻋在察合臺部望眼欲穿呢。

要知道元仁宗在大德末年“推奉聖兄、謙居儲貳”是有前例的,已經登上皇位的圖帖睦爾迫於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宣佈“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派人前往漠北迎奉和世㻋回來繼位。

和世㻋收到消息之後也有點飄飄然了,認為自己可以像父親武宗一樣順利的回到大都繼承皇位,卻忘了當初元武宗海山去大都的路上可不是一個人去的,那是背後可是有數十萬精銳大軍的。而逃亡漠北的和世㻋只有貼身衛士一千八百多人,憑藉這一千多人,和政治輿論就能順利拿下圖帖睦爾浴血奮戰奪得的皇位,顯然不太現實。

不過已經飄飄然的和世㻋卻沒想這麼多,反而是在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末,他在事先沒有告知圖帖睦爾的情況下,僅僅經過扈行的察合臺宗王以及在場的其他漠北諸王、大臣合議,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

圖帖睦爾不開心了,本來就心不甘情不願的派人迎接你回來,你還在不通知我的情況下登上了皇位,這簡直是不把我看在眼裡啊,這你要到了大都掌握大權之後,那還能有我的位置啊。再加上皇位就像毒品一樣,沾上了就不想放棄,當年元仁宗放棄是因為實力不允許,而現在圖帖睦爾實力遠大於自己那個流亡的哥哥,那皇位還能輕易放棄?天曆元年(1328年)十一月,迎接和世㻋到京即位的首批使臣離開大都。僅僅十幾天以後,圖帖睦爾又下令為自己的元妃卜答失裡造皇后玉冊、玉寶。次年正月,和世㻋的使者抵達大都。圖帖睦爾在明知大兄已決意南歸的情況下,仍搶先完成以冊命皇后告於南郊、太廟,以及在大明殿冊封皇后的一系列儀式。這個時候圖帖睦爾應該已經下了一個決心。


元朝皇位爭奪戰(終)—兩都之戰、天曆之變

天曆二年圖帖睦爾用了一個多月,才走完從大都到上都這段沉重的路程。在上都停留或有二旬,再取原路趨赴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張北縣境,是為大都至上都驛路的大拐角處,武宗時建行宮,故名中都),與和世㻋會面。八月,和世㻋才抵達旺忽察都。次日,圖帖睦爾見大兄於行宮。和世㻋設宴待皇弟及諸王、大臣。兄弟歡合的場面前後未滿五天,和世㻋即於八月六日“暴崩”,史稱“天曆之變”。圖帖睦爾“入臨哭盡哀。鐵燕木兒以明宗後之命,奉皇帝寶授於帝”,遂簇擁圖帖睦爾疾驅還上都,一路上“晝則率宿衛士以扈從,夜則躬擐甲胃繞幄殿巡護”。八月十五日,圖帖睦爾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匆匆即位,是為文宗。

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逝,終年二十九歲,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吐露真情,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

至此,元朝的皇位爭奪戰結束,中間兄弟相殘,叔侄相殘屢見不鮮,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前後換了七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