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溪 苦竹筍種出“甜”日子

四川新聞網瀘州4月13日訊(周超文 鄧建剛 文/圖)

“真沒有想到,這兩年在納溪區林竹局技術員的指導下對苦竹林地進行地膜或稻草覆蓋後,讓我的苦竹筍提早了10天上市,不但賣高價,出土的竹筍較上年產量也翻倍。”4月12日,在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紫薇村二組68歲的葉明宣和老伴徐元會一邊採挖竹筍一邊高興地介紹說,“今年靠著科技種苦竹筍,我的3畝苦竹林地產的筍子,少說也要賣上3000元。”

纳溪 苦竹笋种出“甜”日子

葉明宣和老伴在採挖苦竹筍

而今年在納溪區打古鎮,象葉明宣老人一樣靠著種植的逾1000畝苦竹林地賣竹筍,村民就可實現收入超過100萬元。

苦竹筍具有清熱、除溼、利尿、明目等功效,是無汙染的天然綠色食品,早早上市的苦竹筍不僅價格高,而且在市場上十分暢銷。近年業,納溪區打古鎮扶貧攻堅中,把種植苦竹筍作為產業扶貧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退耕還林和改造中低產殘次林地,不斷擴大苦竹種植面積,今年全鎮苦竹面積超過1000畝,成為納溪區最大的苦竹種植基地。

“人無我有,人有我先”。面對不斷壯大的苦竹產業,為了讓村民的苦竹筍賣上好價錢,助力脫貧增收。去年以來,打古鎮在苦竹筍種植上就突出一個“早”字。據介紹,苦竹筍若提早上市10天,其價格是10天后的2倍以上。今年,打古鎮提早10天上市的苦竹筍僅批發價就賣到20元/公斤。而10天后,價格則直降至10元/公斤。

於是,為了搶早賣上好價錢,去年6月初,打古鎮在苦竹筍採收後,及時請來納溪林竹局技術人員集中對農戶開展清林留護種竹、薅林除雜採老竹、鬆土挖除老蔸鞭、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培訓,尤其是讓村民把牢施肥這一關。在施肥上,種苦竹農戶全部推廣了地膜或“覆土蓋雜草”技術。鎮林業站負責人告訴筆者,冬季肥施足,春季才出筍多。每年冬季鬆土後必須選用畜禽糞拌入適量有機肥,溝施或坑施均可,用量按每株母竹施肥0.5公斤,施後蓋上細土,並在竹林地面鋪蓋一層5—10釐米厚的雜草或秸稈,以保水、保肥、鬆土,既增肥力促進筍粗大,出筍時間至少提早10天上市。

走進打古鎮鄉村的苦竹林裡,竹林下厚厚的覆蓋層又松又軟,一根根嫩綠的竹筍爭相破土而出。“精管細作種出的苦竹筍雖然成本每畝要增加100元,但與每畝增收達1000元比起來,硬是划算。”葉明宣一邊忙著採挖苦竹筍,臉上早已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據悉,苦竹筍按每畝採收200公斤計,提早10天每畝可先挖25公斤苦竹筍,就比推遲10天上市要多賣250元,全鎮的1000餘畝竹筍就可多賣25萬元,小小苦竹筍讓打古鎮農民種出了“甜”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