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1章 區域劃分和標示

上章內容提到檢驗的不合格品需要放置到規定區域

那對於品質人員來說,通常到底會接觸到哪些區域?

其實日常品質活動中經常說到的就三大區域:待檢區,合格品區,不合格品區,本章就進行介紹:

1.待檢區:未經檢驗的產品應放置區域;

2.合格品區: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放置區域;

3.不合格品區:不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放置區域;

(以上三大區域確定好後,為了規範檢驗,避免產品放錯位置導致混料或引起其他質量事故,需要做好標識,參考樣式如下:)


第0011章 區域劃分和標示

區域標識圖樣

三大區域可以按照如下情況再進行分類:

按照產品的狀態可分為:進料待檢區,半成品待檢區,成品待檢區;

按照產品的類別可分為:原材料,車削品,電鍍品,熱處理品等;

按照產品的工藝可分為:車、銑、鑽、鏜、磨、焊接;

不合格品區根據情況,又可以再劃分為:特採區、不合格品待處理區、報廢區和退貨區

①特採區:因某些原因不得不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特採使用時,物料需要放置的區域;

②不合格品待處理區:

可以經過其他方法處理而成為合格品的不合格品,暫時放置後續集中處理的區域;

③報廢區:使用任何方法也無法使其滿足顧客需求或無其他用處的不合格品,暫時放置後續集中報廢的區域;

④退貨區:需要退給供應商或這其他部門、機構的不合格品,暫時放置的區域;

注:

1)三大區域必須要有,但不合格品分的四個區域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並非強制要求執行,下面就舉幾個情況說明:

1.1)特採的產品,做好特採標識後,可以放入合格品區(一定要與其他同產品分開,不可混在一起);

1 .2)有些產品質量要求嚴格,只要出現任何異常都做報廢處理,所以就沒有不合格品待處理區;

1.3)有些企業(如有些貿易公司)的產品有任何問題都是全部退給代加工商,所以也就沒有報廢區,當然如果產品直接退給代加工商,退貨區自然也就沒有了;

2)無論哪個區域的產品,檢驗結束後,一定要貼上對應的產品狀態標籤(為了便於快速對物料狀態進行識別,一般紅色代表不合格產品,綠色標籤合格產品,黃色特採產品,白色代表待檢產品(很多待檢產品不需要貼標籤,只需要放置在規定區域即可));

3)不合格的產品一定要註釋清楚不合格內容,以便於進行返修、返工、判定等作業;

4)區域大小、位置,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以便於工作、滿足需要即可;

標籤模板如下:

第0011章 區域劃分和標示

標籤模板

(PS:看著每天敲打的內容有人關注,我還是有些小開心,此刻,您的支持就是對我繼續敲鍵盤最大的鼓勵!希望您關注、轉發、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