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栢滔:八佾篇第三●第十九章

【原文】

定公①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註釋】

①定公:姬姓,名宋,定是諡號,魯襄公之子,繼其兄昭公之位,魯國第十一位國君,是哀公之父,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釋義】

定公問:“君主差遣臣子,臣子輔佐君主,應該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依禮來差遣臣屬,臣屬盡忠道來輔佐君主。”

【按語】

接續前面一章的話題,“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這裡提出君主依禮來對待差遣臣屬,而對臣屬的要求是以忠誠來事君,並沒有說以禮來事君,這裡面是有很多味道可以去體會的。仁者請細細品味!

【大義闡微】

程注引《困學紀聞》,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晉大夫女(rǔ)叔齊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齊相晏嬰為齊君言陳氏之事也說:“惟禮可以已之”,“禮者,君令臣共而不貳”,“禮之善物也”。孔子在另一個時間裡答齊景公之問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禮是建立在道德仁義基礎上,類似於現代管理中建立在一定目標基礎上的流程、制度、組織架構、組織文化等內容構建起來的社會或組織的管理模式,但比現代意義上的管理模式具有更加深廣的內涵。其核心思想是將處於各種關係中的社會的人確定在一定的統一社會關係的本分之中,使人人都能夠明瞭社會運行機制,各安本位,協調有致,在能夠發揮各自的本性與潛能同時,使群體的效能達到最大化,而這種最大化的極致則是天人合一。這種體制以天體的運行為參照,建立在五行模型基礎之上,君臣佐使協調有序,故禮可以止亂,禮可以使君臣同心與共而不互相猜疑存有貳心,禮可以使一器一物必盡其用。

禮不只是揖讓進退,禮是使萬物各安其位,人人各得其所,整體和諧發展,達到天人合一的一種制度安排。居於君位者,不只是識人用人,更重要的是善於建立和利用制度優勢來整合人的力量,這是禮的範疇,禮是為君的基礎,為君必善於用禮。為臣者身安於本位,更要心居本位,忠於職守,穩定一方,這是忠的範疇,是為臣的基礎,為臣者必本於忠。

近代觀毛澤東和蔣介石一成一敗的為君之道,言禮者以禮觀之,多有可觀之處,蔣介石非常注重禮,但是他注重和努力去做的是形式上的禮儀;而毛澤東更把握住了實質之禮義,毛澤東思想在實質上就屬於這種禮義精神的範疇。

《論語》此章用孔子的話,所說明的並非是君臣間形式上的恭敬揖讓進退,而是如何運行君臣機制治理人類社會的問題。讀者宜深思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