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論文選題就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從論文、著作、時事中去找

真正的題目是在你窮盡某一個領域不斷閱讀的情況下,自己創造出來的。

“老師,我不知道寫啥!”


一聊起寫論文,很多博士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感慨。書,看了;時事,關注了;最新論文,讀了;可是就不知道自己要寫啥。好容易找了個大方向,結果,知網一搜,哇,一百篇同題論文,其中第一篇還是發表在《法學研究》上的。下載下來一讀,完了,把自己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全給寫了。真痛苦!


好的論文選題就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從論文、著作、時事中去找

不容否認的是,有的同學找不到題目還真是因為懶,比如坐在宿舍兩眼望天等著導師扔個題目過來那種。但是,絕大多數同學還真不是那樣的,而是每天勤快的很翻來覆去地找題目結果就是找不著。為啥?其實,題目真的不是你“找”出來的,而是主動找上你的。


不信?那麼讓我給你描述一下,找題目的幾種形態。


1.初級形態:從論文裡找。比如,隨便抓一本法學期刊或者人大複印資料,開始翻,看看哪個題目好寫。然後,你就會產生如下感受:哇,人家寫的真好。但是,我寫不出來。這個題目太深奧,我看都看不懂更何況寫了;這個題目角度真新穎,不過被人家發現了就沒我啥事兒了。這個題目倒是好寫,就是整理文獻難一點。可是,人家都整理完了,難道要我作補充麼……


2.中級形態:從著作裡找。

比如,管你導師要一個此領域書單,然後一本一本的讀。然後你的感受將是:A.這個作者說的好對啊!B.我咋沒看到題目在哪呢?滿本書上都是字,哪個看上去像題目?


3.高級形態:從時事裡找。既然從論文和著作裡找題目都不靠譜,我去看看現實生活中哪個案子值得研究,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問題意識嗎?然後,你的感受將是:啊,這個案子判錯了!我認為應該這麼判!於是,你寫出來的,將是一篇案例分析。或者說是法官的判例改錯。這東西看上去倒是像論文了,但是,真的不像能拿去發表的論文。

好的論文選題就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從論文、著作、時事中去找

那麼,以上三種方式的錯誤在哪?錯誤在於,你找題目,不是警察抓小偷。小偷是客觀存在的,而題目是需要被創造的。因此,單純的“找”,是絕對找不到的。哪怕雙眼瞪成了探照燈,也絕對不會有題目自動跳出來給你看。


所以,真正的題目應該在哪?在你的腦子裡啊。或者說,是在你窮盡某一個領域不斷閱讀的情況下,自己創造出來的。我舉個栗子,“為什麼說某某案判錯了”,這不是個好題目。但是,如果你寫“論某某案的誤判與比例原則的關聯”,這就是個好題目。又如,“美國某某法律綜述”,能寫,但也不是個好題目。但“美國某某法對國際法治的破壞”,就完全可以寫了。“某某法”或者“某某案”為什麼可以成為題目?正是由於此題目與你內心深處的某一點產生了共鳴。這時候,這個題目就來找你了!這個題目,也會因為這一點共鳴,而成為你所喜歡的題目。毫不誇張地講,此時,你去寫這個題目,是帶有感情地去寫的。不是詩歌散文那樣“嘔心瀝血”或者說“撕心裂肺”的感情,而是,你看著你養的花兒慢慢長大,盛開的感情。


好的論文選題就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從論文、著作、時事中去找


最後說明一點,此種“共鳴”,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就我自己而言,曾經發生過“一起新案例與幾個月前讀過的案子之間的共鳴”,也出現過“一個新材料與一年前讀過但似乎不知道咋寫的材料之間的共鳴”。因此,等題目來找你,你可一定得有耐心哦!

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繪圖:爬樹魚

好的論文選題就在你的腦子裡,而不是從論文、著作、時事中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