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人墨客眼中,天地万物总是不同寻常,不同的心境,眼前的景物便有不同的面貌,也代表着不同的心情。望月则思乡、折柳则送别,梅兰竹菊则是高洁清雅的代表……,随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许多景象早已约定成俗有了各自的意境。

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伤春悲秋,也是如此,自宋玉赋《九辨》以来,“秋”在文人笔下就有一种悲伤的情绪。当春的百花在最后一丝东风中飘零至泥絮,当夏的浓阴随着炎热慢慢消散至雨中,一片枯黄的落叶,预兆着“秋”的来临。风瑟瑟,裹卷着那些花红叶绿,在天地间飞舞,一股肃杀的气息也迎面而来。

人生在世,本难称意,面对草木摇落的寂寥,自然那些伤心的事情也一齐涌上心头,伤美人之迟暮、叹报国之无门、恨壮志之难酬……,但在这个令人悲戚的季节,唐代的刘禹锡曾唱出一曲嘹亮之歌,令人为之一振。此便是著名的《秋词二首》:

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士人悲秋,多是因为仕途不顺、生活困苦,对于这两点,刘禹锡同样如此。他早年游学京都之时,在士林文坛有着很大的名声,进入仕途之后,又被王叔文所看重,参与国家财政的管理。此时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壮志勃勃,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振兴唐朝,然而这场变革却惨淡收尾。

刘禹锡、柳宗元也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此时的刘禹锡正值壮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然而一道贬谪之令,便让他从云端跌落泥地,和他一起被贬的同僚,皆郁郁难畅,刘禹锡却保持着极高的热情,这两首小诗,正是贬谪期间所写。

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先看第一首。面对寂寥的秋天,刘禹锡并没有感到悲、苦等消极情绪,而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天高气清,极目四望,天空中一只秋鹤凌云之上,用嘹亮的歌声,矫健的身姿,划破沉郁的氛围,冲上了云霄。

这只展翅高飞的秋鹤,让刘禹锡的斗志瞬间燃起,他的诗情,他的志向,也随着这只冲天之鹤,直升云霄,顿觉胸中畅快,前路无惧。

第二首,则可以看做是第一首的补充,秋日胜春朝,胜在哪里?

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首先,山明净,水澄澈,夜晚的时候,清霜纯洁,泛着月色,尤为淡雅。而远望群山,一片深红,热烈如火,在其中,又间杂着浅黄色,色彩参差,点缀得十分好看。

若是不信,请君登上高楼,便能感觉秋气清澈入骨,令人头脑清醒、心思通明,不会像春色那样浓艳柔暖,使人轻浮至狂。其实仔细读来,第二首的最后两句,还有深意在其中。贬谪生涯,或许就是这般肃杀的秋天,让刘禹锡能够保持思想澄澈,而春天,则是之前得意的时候,致使他放松了警惕。

刘禹锡两首小诗,一反文人常态,尽显诗豪本色,读来振奋人心

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想必各位有更深刻全面的见解。总而言之,刘禹锡的这两首诗,一反文人常态,更无往日诗人悲秋的沉郁之气,而是彰显着一股为理想而奋斗的气概,果真无愧诗豪之名,读来令人振奋,亦为历经无数轮回的秋季,增添了一抹壮丽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