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少年派终于结局了,

零钱cp还是没能在一起,

像极了当年不敢说出口的我们。

年少懵懂之间,没有利益的渲染,

那些干干净净的思慕,

往往没找到交叉点,就已经告别。

情书写得很好,

我爱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而年少的分离不用八千里,

只需要一张卷子,一支笔,

总有归期,是否还是我和你?

那些情绪不是演绎,是回忆钓起来的鱼。

今天路过巷子的风,

明天就不再是曾经的烟雨。

没人特意让我们分别,

我们却一直说再见。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妙妙意识到别离的那一刻,是在她们将要搬家的那一刻,她不会再回到这间屋子了。

这不会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别离,也不是第一次。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容祖儿在《穿越吧厨房》中,选择的最终的灵魂美食,是恩师罗文曾做给她吃的清蒸石斑鱼;因为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中,罗文老师都是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当节目组给容祖儿听两个人一起唱过的歌,看到生病的老师出现在自己演唱会上给自己惊喜的片段时,她还是会充满幸福感的笑出来。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我们人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分离,离家、分手、升学、转职、离开一座城市、彻底失去一个人;失去一只心爱的毛绒玩具,丢失一个充满回忆的日记本、不小心删除一张照片。我们理解别离,小到一场生离,大到一场死别。

理解离别的情绪,只需要去刚刚开学的幼儿园,3岁的孩子们会哭喊着:“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

没关系,他还小,时间长了,他就忘了。

有关系,时间长了,

离别的悲伤和恐惧就长在心里了。

我们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有一天,离开我们生活。

这堂课不是从幼儿园里,而是从人生每一个分别开始。


01

不要突然消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大概每隔15分钟都会寻找一次亲近的人,这是人们想要维持亲密关系的本能。所以当妈妈消失不见时,当要离开熟悉的家去幼儿园时,孩子会哭闹,要和朋友亲人分离时,孩子难以接受。

小女孩会反复确认妈妈会来接她的这个事实,而当她真的等到妈妈以后,又拥有了新的朋友,相信不用多久,她就能开开心心的去上幼儿园了。

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突然消失,更不要欺骗孩子,离开的时候要和孩子约定好时间,好好说再见,告诉孩子自己会回来,即便孩子会哭,也要让他接受这个长期出现的事实,当他知道这样的分离并不会让他失去什么的时候,他就不会为此感到焦虑。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02

引导孩子的情感

孩子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每天朝夕相处的人有一天就见不到了,他们往往用哭泣来表达自己。

当孩子们哭泣的时候,作为父母和老师应该允许孩子悲伤哭泣,尊重和引导孩子的情感,不否认他的情感,才能让他学着真正的告别。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孩子对离别的焦虑控制一般在6岁左右,男孩子会更晚一些。但无论对于幼儿园还是幼小衔接,我们都要消除孩子对未知的恐惧,告诉他新的环境里会出现什么,就像绘本《魔法亲亲》里浣熊妈妈那样。

主人公是一只不想上学的小浣熊,他的妈妈用一个“秘密”。告诉宝贝去学校上学并不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她告诉小浣熊,你会遇见新的朋友,会喜欢学校,会有你喜欢的荡秋千,会和家里一样舒服。而最重要的是妈妈会陪着你,永远爱你。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交到新的朋友,新的玩具。”

“看新的书,新的荡秋千”


03

给予一场正式的告别

告诉孩子,从此以后的生活会不一样了。经历了一场离别,往往就是一场相遇,第一次离开父母就能在幼儿园遇见新的朋友,而离开幼儿园又是一场新的告别。一场正式的告别,能够将悲伤变成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说:“我希望孩子们来门口送我,但是没有人,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而他最终收到了那些飘下来的飞机,那支歌曲,那些摇摆着的双手,孩子们从不冷漠,他们在仅有的条件里,勇敢而正式告别,将他变成了一场能够回忆一生的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片段

04

死亡教育

在中国,我们往往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我们对死亡避之不及,但一切生命都是循回往复,只有死亡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平等的权利。而只有真正了解离别,才会珍惜每一次相遇,郑重的说每一声再见。我们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比如一个绘本。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后就会变成幽灵。“忘记了什么事呢?”艾斯本问。

第三天,也要坐在橱柜上笑嘻嘻地说:“这件事情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一件与你有关的事。”

高三毕业那年,我没说再见


“我忘记了对你说再见,

我的小艾斯本!”

关注聚心教育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学前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