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提问》中告诉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式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我用来判断一个人的,是依据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予的答案。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但说到提问,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家长里短的搭话模式,鲜少有人正正经经地去构思如何提问。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想到的无非是找个懂的人,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看别人怎么为自己解惑,若是遇到不愿意回答或者回答了也没有说清楚的情况,我们想到的也只是重新找个人问问。极少有人会反思,是不是自己问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殊不知,你的提问方式,直接关系到你获得的答案是否是你想要的。

或许有人不解,一个人的提问能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有着30年的传媒经历,获得首届“金话筒奖”的杨澜,将自己30年间数万次的发问心得,凝结成一本《提问》,告诉你提问的重要性。

杨澜不仅将提问变成自己的职业,更是将提问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她意识到提问是认知与沟通的语言方法论,更是人人都用得上的一种能力。

杨澜在《提问》中告诉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式

一、一次提问,意外打开职业大门

1990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导演辛少英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招聘主持人。本想找个纯情,善解人意的姑娘,却被“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纯情、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为什么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有职业女性的形象?”的提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提问正是杨澜以反问的方式与外界的互动,而这次互动刚好赶上社会经历动荡,人们厌倦了生硬的电视语言,需要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松心情,于是央视接受了这样一个有着叛逆精神的新面孔。虽然这个新面孔从接到了去电视台的试镜的通知,到最终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经历了7次面试。

当提问的机会来临,杨澜没有被动地等待选择,而是掌握了主动权,大胆地提出想问的问题,也是因为敢于大胆提问,从而成功踏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

杨澜因为此次提问,打开了职业的大门,也显示出提问力与外界互动质量的高低有着根本的联系,想要与外界发生关联式互动,使用科学思维模式可以有效的引导提问者。

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与心理学教授斯图尔特·基利在《学会提问》一书中,讲述了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并进行了对比:

海绵式思维: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

淘金式思维: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是被动获取,不需要冥思苦想,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互动,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答案。对于提问者来说,淘金式思维是一种可以效仿的思维模式。

杨澜在机会来临时,没有选择被动的等待,而是掌握主动权,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无意中遵循了淘金式思维,也为自己打开了职业的大门,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把天聊死”的尴尬局面,如果使用淘金式的互动思维模式,你会发现你成为了一个健谈且能在聊天中把握全局的人。

杨澜在《提问》中告诉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式

二、两句自问,衍生出第一个以主持人身份命名的访谈节目

杨澜在《正大综艺》的舞台上渐渐名声大起,在主持人领域得到众多奖项,也包括中国主持人最高奖金话筒奖。然而,就在杨澜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她毅然辞去了央视主持人的工作,选择去寻找能够让自己职业增值,成为节目制作人的梦想之路。

在美国深造的杨澜始终不忘曾经的疑问:主持人的定义和功能是什么?主持人有艺术吗?这是不是一碗青春饭?

其实,这两个疑问是两个认知的互动,前一个是对外界的发问,也就是认知外界,后一个是对自我的发问,也就是自我认知。

然而,对于主持人有艺术吗?这个问题,杨澜在美国深造时,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无论是在图书馆的书本文献中,还是在实践中,又或者向业界前辈的提问,她不断地完善对自我的认知。

最终,《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于1998年1月在香港的凤凰卫视播出,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以主持人身份命名的高端访谈节目。

为了不让自己提出愚蠢的问题,杨澜将每个问题都放置在某个知识背景中,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近受访者的认知水平,也因此换来了对方更有诚意的回应和更深入的谈话,虽然,有时候也会回归简单的直觉式提问,但是,不管是哪种提问方式,都离不开案头功课的支持,让采访者熟悉得“像一个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

2001年《杨澜访谈录》开播,杨澜先后采访了国内外近千人,他们中间有领导者、思想者、创新者,以及新闻话题的当事人。每次采访的平均功课量为10万-20万字计,总的阅读文字量有1.6亿,相当于一千多本书。

杨澜在不断向自己提问中成长,为了让谈话能更深入一些,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做案头工作,现在她能够自信的说,“今天,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准备,采访任何人都是可能的”。如果你对待工作,能够像杨澜一样,付出足够多的时间研究,相信你的事业会更上一个台阶。

杨澜在《提问》中告诉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式

三、提问的方法论:不同的提问方式,你的收获也截然不同

在《提问》中,杨澜为我们讲述了多种提问的方法,在众多方法论中,“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最为常见。

在《拉里·金沟通现场》中拉里例举了以下两种提问方式:

第一种提问方式

这么热的天是不是糟糕透了?

经济是不是又会滑坡?

红人队今年的情况是不是更糟?

第二种提问方式

这几个夏天都这么热,肯定是“温室效应”惹的祸。你觉得呢?

今年股市波动很大,让人担忧今年的经济状况会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平稳啊。会不会出现滑坡呢?

自从搬到华盛顿之后,我一直都是红人队的忠实球迷,但说实话他们真的得好好整顿一下,而且达拉斯牛仔队对他们的威胁很大啊。不知道红人队今年会怎么样啊?

虽然两种提问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第一组问题收到的答案只会是“是”或者“不是”,第二组问题却能激发人给出较长的回答,也能让谈话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访谈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第一种提问的回答,只能用是与非,它属于封闭式提问中的“高度封闭”让对方的回答像是在做选择题,是一种随时可能“杀死”对方的交流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天聊死”的节奏。

第二种提问算是在开放式提问中的“适度开放”,具有开放性又包含一定的限制条件,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对方的回答,也有利于提问者控制谈话的内容,但它并不属于典型的开放式模式。

开放式提问是提问者安全的开场选择,无论是高度开放,还是适度开放,都需要提问者能够接住对方不同的回答方式。这也就需要提问者做好案头工作,提前了解他的专业背景,并尽量少说外行话,只有这样才能让谈话更加深入,让对方的谈兴更高。

杨澜在《提问》中告诉你,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提问方式

在《提问》中,杨澜将自己上千次的采访,数万次的发问,提炼成“提问心得”展现在书中,教你通过提问与自我,他人,世界更好地互动。

书中有着近百个与世界大佬访谈的真实案例,带着你感受真正优秀的人,特别会提问,当你感到困惑难解或绝望无助时,感谢上帝为我们安排的是开卷考试,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回答的。

每次提问都是接近他人,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掌握提问技巧,运用不同的方式,带来交流与情感的高峰体验。学会提问,问出好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