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梁山鎮及周邊地區回漢民族關係研究

張家川縣梁山鎮及周邊地區回漢民族關係研究

馬智雄

西北民族大學


張家川縣梁山鎮及周邊地區回漢民族關係研究


民族關係一直是民族學的重要課題,從民族關係的演變過程中分析、尋找規律是源於學術和現實的雙重需要。回漢兩民族都廣泛地分佈在我國各地,但在不同歷史和地區的背景下,兩民族關係呈現出不同的變化過程、狀態和特點,對於民族關係研究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張家川縣梁山鎮處於兩市三縣的交界地區,人口構成相對複雜,且歷史上漢回關係發生過多次變化,對該地區民族關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本文第一章先對張家川地區的自然環境、行政區劃、人口與民族構成以及宗教情況進行描述,之後將研究範圍鎖定在梁山鎮及其周邊地區,並對這一範圍內的各項自然、社會情況進行敘述。最後從歷史角度回顧張家川縣梁山鎮以及周邊地區回族的族源,並將此民族發展歷程與漢族相結合,以史實體現回漢民族關係的歷史;第二章是以各個社會變量為角度分析影響梁山鎮回漢民族關係的多重因素,首先是從居住格局出發,通過調查目前回漢民族居住分佈狀況,來分析兩民族成員對住所所處的社會環境要求所體現出的民族意識,以及這種居住分佈對兩民族成員來往頻率的影響和意義。進而延伸到兩民族在日常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情況,並著重分析了在學校和集市這兩個公共區域環境下,民族交往情況的變化。最後從民族通婚的狀況與人們對通婚的看法、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飲食等方面分析當地回漢兩個民族溝通的文化深度;第三章以活畜市場為核心,描述了其建立的過程、對當地人生活的意義、搬遷及其影響,並從經濟和文化兩種角度論證了活畜市場是如何見證了當地社會生活的變遷並承擔回漢民族關係紐帶角色的,並提出了“牙子”不僅是市場中的重要人物,更在調節回漢民族關係中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第四章首先反觀前文,從歷史、自然環境、經濟、傳統觀念角度思考梁山鎮及周邊地區存在的不利於民族關係的因素。尤其是經濟上,部分回族通過從事商業獲得了較多的收入,其消費觀念也有所改變。因此,矛盾一方面體現在他們與當地收入較低的部分漢族形成了貧富差距,另一方面是新的經濟觀念影響到了全體當地人,尤其體現在被提高定價的彩禮錢上,部分漢族人的收入承擔不起“提價”的習俗,並將之歸咎於收入較高的回族人。另外,集市在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也因自身的不足,如管理不規範、漢族在交易中處於弱勢等,導致產生了一些阻礙民族團結的因素。在總結上述原因之後,在文末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將落實民族政策作為首要目標,其次是通過經濟建設切實改善回漢民族整體收入來調節民族關係,強化地區之間、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展教育事業,改變人們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並接受科學知識,更好地與兄弟民族共同發展本民族、本地區的建設事業,並培養優秀的民族幹部建設家鄉;完善民族自治、宗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好民族團結工作。

關鍵詞:張家川; 梁山鎮及周邊地區; 回漢民族關係;

導師:虎有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