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摘抄賞析

仁者壽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當仁,不讓於師。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以約失之者鮮矣。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發於情而止乎禮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愛之慾其生,恨之慾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於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