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十年前,我們錯過了傳統基建這一風口上的紅利,十年後,新基建帶著新的風口向我們招手,沒薅到傳統基建的羊毛,這次就一定要薅到新基建的羊毛,但是我們應該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什麼是新基建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更是將5G、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詞再一次帶上熱搜。在說新基建之前,我們要先明確的就是什麼是傳統的“基建”,因為這個新字是相對於傳統基建而言的。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這是傳統基建


傳統的“基建”,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建築。十年前,一大批人抓住了這一風口下的紅利,成就了無數的老闆;而“新基建”,主要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這是新基建


新基建具體是哪些方面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大數據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區塊鏈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34億的新基建數字紅利,怎麼才能賺到?

據統計,目前,已有13個省市區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8個省份公佈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13個省市區共計33.83萬億元總投資


新基建給經濟帶來了新的刺激,有不少互聯網企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有了新的發展思路。各類言論仍然是層出不窮。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

“目前看新基建第一波紅利基本屬於做硬件平臺的廠商,包括基礎系統廠商,比如華為、阿里雲、浪潮等。如果中小企業此時硬去爭取第一波機會,盲目大幅調整業務可能會死的很慘。”

國雙(Nasdaq:GSUM)副總裁彭俊也表示,目前新基建考驗的是底層技術,

“但對於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還不適合四面出擊,因為沒有這樣的能力。新型技術領域要求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四面出擊成本太高”。

一位輿情風控企業負責人就新基建講到,

新基建時代,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加速幫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行業“出圈”。這種出圈的意義在於,可以讓這些技術不再侷限於某個行業、某個領域,而是真正融入到大眾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3G4G時代,只能智能識別文字和圖片,但是進入了5G時代後,視頻將超越文字和圖片成為新的社交主流方式,5G更是為視頻智能識別提供了技術基礎。


大數據、雲計算…34億的新基建,怎麼才能薅到這波“數字紅利”

智能識別


對於一些垂直領域來說,新基建也帶來了新的思路,比如從事農業大數據領域的科百科技副總裁劉楓就表示,去年藉助5G的發展,其自身開始嘗試實現對植株生長和病蟲害的圖像採集及識別的技術突破。

小灣認為,面對新基建這個風口,企業盲目轉型的風險雖然不小,但是同時也代表著新基建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企業最重要的還是要做自己專長的東西,“即使是做新基建也還是要根據公司本身主體的發展結合起來,千萬不能跟著新基建瞎起鬨”,明朝萬達董事長王志海的觀點獲得了不少贊同。


各位看官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