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後再“收官” 新冠患者清零

4月28日早上8點31分,18歲的小韓和50歲的餘先生走出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病房樓,在醫護人員的目送下上車離開。自此,小湯山醫院送走最後一批患者,戰“役”收官。

17年前,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在7天內建成,兩個月收治全國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新冠疫情中,小湯山“再起”,44天對2175人進行篩查,確診54人。

在小湯山支援一線的醫務人員,來自北京市屬22家醫院,其中不少人經歷過非典。從紗布口罩到N95口罩、從布制服裝到輕便的猴服、從按鍵手機到智能機器人,他們兩度抗擊冠狀病毒,見證了科技與社會之變。

今天之後,小湯山醫院將完成消殺,關閉備用。


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後再“收官” 新冠患者清零


醫務人員與最後兩名出院患者合影留念。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最後兩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經歷了這次,越發覺得要好好活著,且活且珍惜。”

今早,位於昌平區的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舉辦了一場小型歡送儀式。兩位新冠肺炎患者戴著口罩、推著行李箱,從五層病房樓中走出,準備迴歸正常生活。

今年50歲的餘先生和18歲的小韓,均為普通型病例,在小湯山醫院住院超過1個月。醫院的環境令他們有些意外,“就像在賓館裡一樣。醫務人員對患者也很貼心。”餘先生說。他認為自己是在回國的飛機中被確診者感染,“原來覺得病毒和我們沒關係,實際上不知不覺在哪裡就染上了,所有人都要對病毒特別敬畏、小心。”

病房樓外,醫務人員為他倆準備了花束,並拍照留念。隨著兩人離院,小湯山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完成17年中第二次大型抗“疫”任務。

今年3月,曾在非典時發揮重要作用的小湯山醫院“重返”一線。

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臨時黨委書記、工作專班組組長呂一平是北京醫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她介紹,小湯山定點醫院的新建與改造,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大集中收治能力而緊急啟動的建設項目。

當時,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連續多日無新增確診患者的北京,開始不斷出現境外輸入病例。3月16日,小湯山醫院啟用,與17年前不同,這一次,醫院主要用於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病例及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

啟用當天,醫院即接收機場轉運篩查人員35人,來自美國、英國、法國、韓國、加拿大、奧地利、瑞士、澳大利亞、菲律賓、阿聯酋。

到今日,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總體運行44天,累計篩查2175人,日最大篩查量達394人;確診54人、疑似27人。


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後再“收官” 新冠患者清零


醫務人員在病房中進行消殺。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時隔17年 再次實現“零感染”

“小湯山速度”曾創建世界醫院修建紀錄。2003年4月23日開工,30日交付使用,25000平方米的醫院在一週中建成。7年後,完成收治任務的非典病房被拆除,退出歷史舞臺。

新冠疫情期間,小湯山醫院再次在短時間內建起。2020年1月23日,北京市緊急啟動小湯山定點醫院改造和建設工作,經過1.5萬餘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53天的晝夜設計及建設施工,B區和新建病區兩個病區共1657張床位、82067平方米的工程,於3月8日完成。CT、超聲、熒光定量PCR儀、核酸提取儀、心電圖機2000多臺件醫療設備,在一週內全部進場並安裝完畢。

“一脈相承”至今的,還有嚴密的院感防護。

為了落實院感標準,醫院內區域所有通道應隔離封閉管理,確保一線收治人員與其他人員“零接觸”。院內劃分清潔汙染區域,建立三級院感防控體系,每個病區設院感督導員,每日進入病區督促、檢查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杜絕院內感染髮生。

開診後,醫院每天對所有公共區域、科室進行兩次全面消毒,每批篩查人員離院後進行床單元徹底的終末消毒工作,保證環境安全。

非典疫情中,小湯山醫院實現醫務人員零感染,這一紀錄在今天得以保持,記者瞭解到,第一批休整的912名醫務人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千人馳援小湯山

有別於此前鮮明的軍隊基因,此次馳援小湯山的上千名醫務人員,選派於北京22家市屬醫院,來自呼吸、感染、重症、急診、兒科、中醫、檢驗、放射、藥劑等十多個專業。為了滿足大樣本核酸篩查需要,光是咽拭子採集護士團隊就有238人。在經過業務和防護知識培訓與考核後,他們進入崗位,參與一線救治。

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護師李倩是最早一批進入小湯山的醫務人員。2月10日到4月28日,兩個多月裡,她看著醫院從“胚胎”到成熟,從成熟到謝幕。

“這裡發生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來到醫院的很多患者,都是留學回來的孩子,都很懂事。”她記得,接患者入院時,患者都戴著口罩,有些人示意醫生不要靠近自己、不用給自己拿行李,擔心傳染給別人。

長期的住院治療中,醫患間建立了特殊的羈絆,李倩和同事們曾照顧過一位1歲的小患者,一開始,小朋友牴觸醫院,看見穿著防護服的醫生護士十分恐懼,隨著時間過去,小朋友喜歡上了這群陌生人,在出院時顯露出依戀不捨。

除了針對新冠肺炎的診療團隊,小湯山醫院還組建了心理治療小分隊,開展綜合心理干預。心理治療師們對醫務人員、患者進行綜合心理支持,通過音樂、心理疏導等手段,保護醫患心理健康。根據心理小組調查結果,定點醫院醫療團隊心理壓力得分都在閾值以下,整體狀態和適應的速度超出預期。


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後再“收官” 新冠患者清零


送走最後兩名患者,醫務人員返回病房樓,做最後的收尾工作。

攝影/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講述

兩次戰“疫” 見證社會科技鉅變

馳援小湯山的醫務人員,有不少曾親歷非典。

北京同仁醫院醫生陳東寧和護士何茵都是非典“老兵”。今年1月下旬,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開展支援,在組建之初,兩人都主動報名,希望在一線救治患者。

“非典的時候,我們穿著布的隔離衣,戴兩層紗布口罩,在病房裡待一晚上,出來後臉都紫腫。布衣不防水,也不是一次性的,出來之後消毒了再使用,穿在身上也很笨重。”陳東寧說。這次戴著N95口罩、穿上輕薄的猴服進出隔離區時,她感受到17年間社會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同一個地方,人類的病毒抗擊戰,加入了更多科技元素。

人工智能已普遍應用於放射檢查、檢測檢驗、藥品服務、後勤保障等多個領域。小湯山醫院放射科主任董大偉介紹,一名影像學診斷大夫,平時一例病人的200多幅圖像,從頭看到尾,從發現病灶、測量、到提出診斷意見,需要5-15分鐘,如果運用AI系統,短短几秒鐘就能勾勒出所有新發病灶。

除了進行影像篩查,自動分藥、人臉識別、送貨和消毒機器人、全自動紫外線消殺燈等眾多信息化技術科技得到應用,在節省人力的同時,減少了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醫學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今後面對疾病,人類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應對手段。” 陳東寧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