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禪茶一道(2)


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集中地記述了當時的各種茶飲。與加料茶飲相比, 漢族文人們的清飲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在飲茶方式上他們也與蒙古人有很大 的差別,他們仍然鍾情於茶的本色本味,鍾情於古鼎清泉,鍾情於幽雅的環境。 如趙孟頫雖仕官元朝, 但他畫的 《鬥茶圖》 中仍然是一派宋朝時的景象。 他的許多詩句也毫無 " 酪味 " , 依然一派清新 : " 夜深萬籟寂無聞, 曉看平階展素菌。 茗碗縱寒終有韻, 梅花雖冷自知春 " 元代的文人們,特別是由宋入元的漢族文人,在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仍然具有突出的貢獻。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禪茶一道(2)


追求清飲, 不僅是漢族文人的特色, 而且不少蒙族文人也相當熱衷於此道, 特別是耶律楚材, 他有詩一首, 十分明白地唱出了自己的飲茶審美觀 :" 積年不啜建溪茶, 心竅黃塵塞五車。 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明清時期, 中國茶業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唐宋茶業的輝煌, 主要是表現在茶學的深入及茶葉加工,特別是貢茶,加工技術技術的精深。而明清時期,這種傳統的茶學、茶業及至茶文化, 因為經過宋元的社會動盪,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時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飲茶藝術性的追求。 明代興起的飲茶衝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 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 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 "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 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 1949 的年產 7500T 發展到 1998 年的 60 餘萬 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 -- “茶人之家” ,1983 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 1990 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 1993 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 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 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 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 吸引了日、 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 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 “茶葉節” ,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 浙江新昌、 泰順、 湖北英山、 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 都以茶為載體, 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禪茶一道(2)


茶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體系重要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在經濟, 文化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充分繼承和發揚我們傳統茶文化。

茶文化特性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 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 “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 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 “人家不可一日無 ”,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 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 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 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 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 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 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 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禪茶一道(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