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隨著疫情在全球的不斷蔓延,世界的某種“去中國化”傾向正在加劇。


前段時間,日本和美國,幾乎同時發佈消息,將通過重大補貼政策,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


先來看美國。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建議(暫時只是建議),政府應該把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回美國的全部成本,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裝修等等,100%計入成本抵稅。


再看看日本,據彭博社4月9日的報道,日本宣佈啟動“改革供應鏈”的計劃,用20億美元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用2億美元資助從中國轉到其他國家。換句話說,日本企業只要撤出中國,不管是否撤回日本,都可以得到補貼。


本以為我國企業產業有著巨大“市場”這一無法抵擋的誘惑,並不用太擔心。但事情的發展,在提醒著我們,“撤華”一事不容過度樂觀:美國疫情持續惡化,急需復甦經濟;韓國SK率先拋售5.35億中國股;英國政府表示要通過法律途徑索賠,要中國向他們支付3510億英鎊;澳大利亞同樣發文稱,要求此次防疫成本由中國來承擔。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必須警惕,疫情過後,境外對中國經濟的“瘋狂報復”。


全網憂心!美日為何鼓動在華企業大撤離?!


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都在鼓勵自己的企業遷出第二大經濟體,這背後是怎麼的博弈?


美國政府想要在華美企撤出中國市場的動機卻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低失業率”一直被其視作引以為傲的政績。然而近段時間,路透社報道稱,美國各地為遏制病毒傳播而採取封鎖措施,導致企業關停,失業人數飆升。自3月中旬以來

,失業救濟金申領人數已上升至2650萬,創下歷史新高。這個數字已經抹去金融危機以來的所有新增就業崗位。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當地時間4月26日,白宮經濟顧問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表示,4月份美國的失業率可能達到16%或更高,需要更多刺激措施以確保經濟出現強勁反彈。


另一方面,油價的持續暴跌正持續打擊著美國的原油出口業,美國頁岩油開採、開工意願持續下降,正打擊著美國的經濟。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綜合以上兩點,美國此次舉動除了想打壓國內經濟,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如今的經濟急需更多本土企業迴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加稅收收入,彌補財政赤字,同時藉此復甦經濟。


而日本和往常的“紙上談兵”不一樣,此次由政府真金白銀出資鼓勵產業回遷本土,則是出於產業鏈不能過於依賴某一國家的考慮。


疫情爆發後,中國工廠停工,日本企業供應受到嚴重影響,日系汽車2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日產、豐田在華的生產量暴跌,分別減少87.9%和77.4%。疫情的蔓延讓日本意識到,製造業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安全。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日本政府官方網站一份《應對新冠病毒的經濟措施》文件中提到,日本政府認為,目前日本在外的產業鏈不可以只是集中依賴某一國家,日本希望自己的產業鏈可以更加的多元化。


中國巨大市場誘惑下, 說撤就能撤嗎?


動機明確了,那外資是說撤就能撤的嗎?畢竟商家的一個準則是:“有利可圖”。


為了探討撤資的可行性,我們先來縷縷為什麼外企要進軍中國。


經濟全球化促使不少產業不斷細化分工,為了使成本效益最大化,美日歐等國家把一些加工製造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而中國,憑藉著廉價和高效的勞動力、國內政策紅利以及

14億的超級市場,吸引著無數外商。


那麼,22億美元,真的足夠吸引日企離開中國嗎?


據商務部去年11月份公佈的數據,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 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 中排名第一。


22億美元,撬動1119.8億美元?這金額滿打滿算僅能資助上千家日企離開中國。


儘管總量不及日本,但美國企業的投資強度卻比日本要大。


例如,在美國汽車企業方面,美國汽車巨頭特斯拉便在華投資建設上海超級工廠項目,總投資額高達500億元人民幣,並且承諾將於2023年底開始,每年對中國納稅22.3億元;福特則是將中國視為其今年內林肯系列汽車的最大市場;通用汽車2018年全球年度汽車銷售高達43%來自中國,也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


SK拋售5.35億中國股!企業撤華打響號角?!


儘管通過“利益”分析,我們發現,日美企業撤華的意願並不高。但仍不乏有企業已經開始主動行動起來。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4月16日,韓國化工巨頭,韓國第三大跨國企業SK集團,大手筆拋售所持的中國燃氣集團全部5.35億股,該集團以每股作價21.15至22港元拋售中國燃氣股份,相比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折讓9.5%至13%,預計套現113.15億至117.7億港元。


令人警惕的是,其他發達國家可能會在未來積極跟進。


4月27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總計986045例,其中,現在確診811891例,死亡人數累計55377人。美國疫情的惡化,可能會促使美國繼續甩鍋中國。國內要高度警惕,美政府後續可能聯合其他國家加大對企業撤華的鼓動,以及打壓中國海外企業以及海外資產。


近年來,國外無數化工巨頭爭相在華投資。


2019年11月,巴斯夫在華投資100億美元項目正式動工;


2020年1月,全球化工巨頭英力士正準備在中國投資8億美元(約合56億元人民)幣新建工廠;


3月下旬,美國陶氏公司與江蘇省張家港保稅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未來5年,陶氏公司將對張家港基地增加3億美元投資;


豐田與比亞迪合資的純電動車研發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也於4月2日正式成立。


外企的進入帶動了國內石化產業的產業升級發展,產業技術水平以及提升了我國的就業量。一旦企業撤華情緒受疫情催化不斷蔓延,這對國內化工業產業升級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中國製造”並沒那麼強大!

撤離背後是失業和產業升級難度加大!


“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製造業還沒有升級,但製造業者卻已開始撤離。在向服務業轉型的口號聲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按捺不住,站出來說了真話。


苗圩在對《中國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企業家曹德旺前一段時間接受《新京報》採訪的時候表示,疫情過後,全球各國建立獨立、完整、安全的產業鏈,將會是一種趨勢。疫情後,

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此外,曹德旺還表示,中國工業化基礎本來就很差,如果低端的企業和低端產業都往東南亞遷移了,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呢?

所以他認為必須要留住這些企業,否則將來會後悔。


此外,外企的撤離意味著更多人失業。比如2018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員43419萬人,這裡面外資企業(包含港澳臺企業)提供的就業人數就達到了2365萬人,外商企業就業人數佔我國城鎮就業人數的比例達到5.4%以上。


化工製造業利潤暴跌56.5%!

經濟復甦急需各方“動”起來!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日漸顯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報告顯示,1—3月份,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利潤總額下降56.5%。在製造業持續低迷下,若外資真的全面撤離,對中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都在受著打擊。僅憑現在稍加恢復的消費,不足以拉動整個社會的生產發展。


▽2020年一季度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外企撤華?SK拋售5.35億中國股!化工產業鏈脫鉤危機後果遠被低估


中國的全球產業供應鏈屬性,依舊是中下游,上游,依舊被美國、德國、日本控制。

整個產業鏈的利潤,85%被上游吃掉,中國只能吃到10%-15%。除去成本的真正的利潤,可能只有0.5-2%,甚至更低。


雖然短時間內外企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撤離,但中國製造業沒我們想象中的強大,我們仍需警惕外企在政府加大鼓動企業撤華下,加速撤資。同時,謹防美國聯合歐日澳等國家沒收中國海外資產。


資料參考:國際金融報、聚富財經、工信部、國家統計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