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老狼、郝雲、劉惜君、左小祖咒、耿樂、梁歡、郝雲、二手玫瑰樂隊主唱樑龍,

如果沒人告訴你這是一場電影的首映,當看到這樣的陣容的時候,你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場大型音樂會。

這場國內音樂人的「集體朝聖」,出現在皇后樂隊的紀錄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北京首映禮上...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去年奧斯卡獎一連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等四項大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已經在多個國家放映並取得好評之後,在前幾個月終於被國內姍姍來遲的引進了。

可是在看完後,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裡面有些劇情似乎有部分銜接不上,莫名其妙。

比如第23分鐘時,在轉播室裡同時有兩個電視檢修畫面,導播說了一句“鏡頭拉高,沒人願意吃飯時看這種畫面”,我看完一頭霧水,電視檢修畫面有什麼問題嗎?

後來才發現,畫面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剪輯。

影片在引進時將其定位為「藝術電影」,卻被硬生生的的剪掉了3分鐘。這3分鐘裡,有男男親吻的畫面、有敏感詞彙「同性戀」、更有「性取向」被改成「性生活」。

為何這個話題如此敏感,一切要從電影主角弗雷德說起...

01


弗雷迪成長於非洲桑給巴爾島和印度,父母一直希望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印度帕西人,直到青少年時期,他才搬到英國。

這些跨文化的背景讓弗雷迪成為了一個雙重的“局外人”。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最早弗雷迪的性向是正常的,他在酒吧遇到了瑪麗。

瑪麗不僅一頭金髮美麗動人,而且溫柔細心,很快弗雷迪就將瑪麗視為自己的真愛,買了一枚戒指送給她,並見了雙方父母。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弗雷迪有一個特點,天生比別人多出四顆門牙,這讓他的口腔更大,音域也更寬廣。

正是在這個酒吧,弗雷迪第一次開始登臺演唱,他一開口就征服了所有人的心。在瑪麗和樂隊其他三人的支持下,弗雷德決定給樂隊起名叫「Queen」。

他們反覆試音演唱,錄製出了自己最滿意的小樣。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勤奮的人總是會有回報。

不久,著名歌手埃爾頓·約翰的經紀人發現了他們的才華,將他們從籍籍無名的酒吧駐唱,一路培養到大紅大紫。他們開始有了名氣,在全美巡迴演出。

雖然演唱事業上一番風順,但弗雷德內心卻深感不安。

在他的心中,埋藏著一顆巨大的炸彈,一旦引爆,將可以毀滅他所有擁有的一切。

那就是他的性取向,他是個Gay。

在他向瑪麗坦誠的時候,他仍然企圖為自己尋找退路,他說自己是「雙性戀」。瑪麗雖然傷心,但仍理智的告訴弗雷迪:你是同性戀。

遺憾的是,這段對話在國內上映時也被剪掉了。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雖然弗雷迪和瑪麗就此分開,但他們在日後一直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關係。後來弗雷德有過幾任伴侶,經紀人保羅,摯愛霍頓等等。

雖然伴侶眾多,但在弗雷德死去之前,遺囑中的最大受益人還是瑪麗,這一段在電影裡並沒有拍出來。

在坦白事件過去之後,弗雷迪和皇后樂隊的演唱事業蒸蒸日上,創作出了《波西米亞狂想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等傳世經典。

電影最後的20分鐘,對皇后樂隊最著名的《Live Aid》演唱會的逐幀像素級還原,是影片的精華所在。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弗雷迪身穿白色背心,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臺下所有觀眾為之瘋狂。就像大衛·鮑伊稱讚他說的那樣:“弗雷迪是一個能將觀眾掌握在手心裡的男人。”

搖滾從未死亡,他們只是暫時消逝...

02

電影的片名便取自皇后樂隊的同名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

《紐約時報》曾評價這首歌的歌詞是“帶有宿命感的”,很多人也因此聯想到主唱弗雷迪的性向問題。

實際上,弗雷迪寫歌的時候的確是當做歌劇來寫的,原本取名為“真實人生”(Real Life)。

他自己曾說:《波西米亞狂想曲》不是毫無根據的創作,本身就帶有這種夢幻的感覺。人們應該直接去聽、去思考,不過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了。

聽眾所能聽到的,始終是潛意識的映射。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儘管弗雷迪當時沒有直接承認,但他死後他的情人霍頓告說起,這首歌實際上是弗雷迪承認他是同性戀,並且弗雷迪的好朋友蒂姆賴斯也認同這個觀點。

如此看來《波西米亞狂想曲》裡的歌詞,似乎有著很深的隱喻,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解析:

Mama, just killed a man,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P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媽媽,我剛剛殺死了一個男人,用槍抵著他的頭上,扣動扳機,現在他已經死了)

過去的弗雷迪在父母的殷切下成長,有了女性對象,事業一番風順。而如今,弗雷迪親自殺死了過去那個自己,向著新生活一往無前。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在和瑪麗坦白之後的鏡頭,他的風格大變,留了短髮、蓄起了鬍鬚,一身肌肉,這些都是男同性戀亞文化符號,來源於著名的同性系列漫畫「芬蘭的湯姆」。時常穿著紅色,則可能來源於雙性戀旗幟中,紅色象徵的同性戀部分。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劇情時間軸主要在1970到1985年之間,在這個年代,英國同性戀人的處境十分惡劣。

歷史上著名的密碼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因同性戀傾向被定為“嚴重猥褻”,職業生涯盡毀,兩年後在獄中自殺。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也因為同性戀身份備受煎熬。

這也是電影中弗雷迪不敢直接向大眾坦白的原因。

儘管他自己未曾親口承認,但這些事情仍被傳的風風雨雨,在電影的1小時21分處,甚至發生了記者會的「逼問」,向他提出了尖酸的“性取向”問題。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這在國內上映版本中,竟然被活生生的扭曲翻譯變成“性生活”。

弗雷迪在這場記者會上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只能落荒而逃...

為了不想讓自己自己後悔終生,他在距離演唱會僅有一週的時間,他向樂隊成員坦白了自己的病情,希望利用最後的時間好好創作。

弗雷迪有如此的身份地位,卻仍人因為自己的性取向問題,被迫在夾縫中做人,其他人,該生活在什麼樣的煉獄之中...


03

1991年11月24日,弗雷迪死於艾滋病引起的肺炎,享年45歲。

在他死後,皇后樂隊與霍頓成立摩克瑞鳳凰基金會,致力於抗艾癌工作。

十六年後,他生存的國家——英國,才有了第一對法律認可的同性伴侶登記結婚。

2016年,《圖靈法》發佈草案,赦免曾經被定罪的同性戀者,艾倫·圖靈(Alan Turing)和奧斯卡·王爾德才得以沉冤得雪。

可是弗雷迪卻沒能親眼看到這天。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事實上電影在還原重現皇后樂隊和弗雷迪的傳奇人生時,刻意淡化了「同性戀」這一標籤,更多鏡頭對準的是他們在音樂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但這種淡化,未必是一件好事。

性取向這件事在弗雷迪的藝術生涯中,是有著基石作用。

如果導演能正視這點,不預設立場站在異性戀的角度去自動過濾,不強行營造出一種「關心音樂本身」的假象,影片或許會更加動人。

有時候,太刻意反而暴露出偏見的事實。

影片中弗雷迪很早就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也明白自己不屬於任何人。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他的一生,都是在講述一個不合群的故事,這點在電影裡卻被模糊處理。

柴靜曾在《看見》裡採訪過從事同性戀文化研究的張北川:“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無法接納同性戀?”張北川回答說:“我們的性文化裡,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如果說未剪輯的版本,還有著一種心虛的遮掩。

那麼剪輯過的版本,就是赤裸裸的被戴上有色眼鏡。

生是同性戀、死於艾滋病,他為何被世界藝術家捧上神壇?

同性戀者已經像磁鐵的同極,在物理領域裡天然相斥,當他們不顧一切想要擁抱在一起的時候,衝破的重重枷鎖和所作出的努力,根本沒人會懂,因為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

惟願我們,都不去做那個上枷鎖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