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新縣位於北緯31°28'~31°46',東經114°33'~115°12'之間。處河南省南端,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六縣結合部。東與商城縣接壤,南、西面分別與湖北省麻城市、紅安縣、大悟縣及本省羅山縣毗鄰,北與光山縣緣接連。地形地貌新縣境內層巒疊嶂,河溪縱橫,有山地、丘陵、沖積河谷和堆積凹谷。平均海拔350米,相對高差951米,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46座,最高峰田鋪鄉黃毛尖海拔1011米,為大別山第三高峰,大小河流92條。大別山主脈東——西南向橫貫縣境中部,將全縣分為地勢較為傾斜的兩部分,南屬長江流域,北屬淮河流域。自然地理特點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在河南省設置的又一縣級行政區。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新縣很早就有先民居住,境內有南墩龍山文化遺址、天亮寺新石器遺址、艾窪商周文化遺址、大廟衝商周文化遺址。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臺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臺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製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西周至春秋時期屬弦國,後屬黃國;戰國時屬秦弦地,後屬楚國;秦統一-全國後,北部屬九江郡,南部屬南郡、衡山郡。

兩漢時期,屬江夏郡;三國時為魏國邊關,北部屬魏弋陽郡,南部先屬魏弋陽郡、後屬吳蘄春郡。晉代時,北部屬豫州弋陽郡,南部屬弋陽郡、西陽郡;南北朝時,北部屬豫州弋陽郡、廣陵郡等,南部屬豫州西陽郡、衡州等。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曹魏,西晉時地屬弋陽都。東晉十六國時期為東晉王朝統治區。南北朝時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北朝高齊等政權先後佔據此地,蕭齊在今新縣城東北置有茹由縣,西置有新化縣均屬豫州。

隋唐時,北部大部為光州光山縣、仙居縣,南部一角屬黃州麻城縣、亭州麻城縣,光州隸淮南道;

五代十國時先後屬吳.南唐、後周等政權據有。

宋代時,北部屬光州軍光山縣,南部屬黃州麻城縣,光州隸淮南西路;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元朝時,北部屬汝寧府光山縣,南部屬黃州路麻城縣。

南宋初,曾在今縣境南設置白沙關土門關、黃土嶺關、鬥木嶺關修善嶺關等關隘以拒金兵南侵。

明朝時,北部屬河南布政司汝寧府光山縣,南部屬湖廣佈政司黃州府麻城縣,西南部屬黃州府黃安縣;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清代時,北部屬河南布政司汝寧府光山縣,南部屬湖北布政司黃州府麻城縣,西南部屬黃州府黃安縣。

民國初期,北部為河南省光山縣,南部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為鄂東道、江漢道。

1932年10,月, 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為了便於控制鄂豫皖邊界的大別山區,對付革命力量,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縣治, 設立經扶縣,將光山縣南部五個裡(八水裡、 五馬裡、 沙城裡、長潭裡、青山裡) 17個保(神留橋、樸風山、沙窩、永陽贅、 五龍、 杜橫、夏陂山、 長潭、朱向、董範店、墨斗關、潘殷衝、 官堰、 柴山、 觀音、 沙城、千斤),湖北省麻城縣三個區(仁美區的三分之二、 擇裡區的三分之二、豐義區的二分之一,相當於現在泗店、田鋪二鄉中南部、周河鄉南部)、黃安縣的兩個會(長水會、塔耳會,相當於現在箭廠河鄉)等劃歸經扶縣管轄。原屬河南省的面積佔93%。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1947年8月28日,劉鄧大軍六縱一部攻克新集後,設置經扶縣愛國民主政府。12月,根據劉伯承、鄧小平提議,改“經扶縣”為“新縣”,意即人民獲得新生,過,上幸福生活。

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叱吒風雲的共和國將軍和50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 獻出了吳煥先、高敬亭等5.5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潢川專區。

1952年12月,新縣隨潢川專區併入信陽專區。

1998年7月,撤銷信陽地區,設置地級信陽市,新縣隨屬信陽市。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革命歷史

新縣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被稱作“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新縣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27年1月,吳煥先(新縣箭廠河鄉人)等在黃安縣紫雲區箭廠河(今屬新縣箭廠河鄉)創建了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三堂革命紅學,這支武裝成為黃麻起義中的攻堅力量,新縣由此成為鄂豫皖邊區黨領導的最早的武裝起義——黃麻起義的發祥地;1928年6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在光山縣柴山保(今屬新縣陳店鄉)創建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新縣成為大別山脈工農武裝割據的最早區域;1928年7月,在柴山保尹家嘴組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支紅軍隊伍、紅四方面軍最早的一支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新縣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1931年2月,豫南重鎮新集鎮被紅軍攻克後,鄂豫皖蘇區黨政軍首腦機關相繼遷入或在此建立,新縣成為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川陝後,吳煥先、高敬亭(新縣新集鎮人)、劉名榜(新縣郭家河鄉人)先後重建和領導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大別山紅色游擊隊,繼續堅持大別山區的革命鬥爭,新縣成為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區域;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劉鄧首長親自建立了大別山區第一個縣級愛國民主政權——經扶縣愛國民主政府,並將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衛生部及醫院設在新縣,新縣成為劉鄧大軍的立足地和後方基地。在新縣這塊紅色土地上,先後誕生和養育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從這裡飛向藍天,中華蘇維埃區域第一屆運動會在這裡成功舉辦,著名紅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由這裡唱遍全中國。當時全縣人口不足10萬人,犧牲55萬人。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著名的烈士有王志仁、桂步蟾、吳煥先、高敬亭、葉成煥等。從新縣和大別山區走出了349位共和國將軍,養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新縣籍將軍和50餘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留下了董必武、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李先念、劉華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跡。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許世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1906年生,湖北麻城許家窪(今河南新縣)人。早年入少林寺習武,後投身軍旅,曾任國民革命軍連長。192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中,多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敢死隊隊長,屢挫強敵。1932年11月紅四方面軍向川陝邊轉移途中,於陝西漫川關被國民黨軍堵截,他指揮第34團勇猛拼殺,為全軍打開通路。在反“六路圍攻”中,指揮萬源保衛戰,堅守陣地3個月,打垮了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敵人。1936年底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1938年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曾參與指揮香城固伏擊戰。1940年後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參與領導鞏固和發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鬥爭。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參加萊蕪、孟良崮戰役。同年8月任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後稱山東兵團)司令員,率部進行膠東保衛戰和周張、濰縣、兗州、濟南等戰役。1949年起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許世友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為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1954年回國後,歷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64年在南京軍區曾總結推廣“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練兵運動。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站在歷史的今天回首昨天的新縣,新縣縣的行政建制多有變化。新縣縣就隨著各個朝代的枕戈待旦、相互征伐,進而從夏商周一直過渡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縣的政區也有不停的變動,歸屬也有不同。由於歷史上,新縣距離行政中心比較遠,交通優勢也不明顯,所以他的地理位置也不突出,多作為縣級的行政單位。我們只寄希望於明天的新縣會更好。

河南省最南端的一個縣-新縣,新縣的歷史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