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序言:身上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手中還拿著碧綠色的竹杖,背上負的大紅葫蘆,也格外引人注目,見到令人垂涎三尺的叫花雞,早已經按奈不住,恨不得一口氣吃個精光。洪七公的出場氣氛是歡快的,也彰顯人物性格,有些人酷愛琴棋書畫,還有一些人嗜武如命,偏偏洪七公與眾不同,喜歡垂涎欲滴的美酒佳餚。若是見到芳香四溢的珍饈,縱使黃金萬兩,他也視若無物,金銀珠寶在他眼中,豈能與佳餚相提並論,銀子白花花,沉甸甸的,反而成為累贅。何不遊山玩水,嚐盡天下美食,路遇不平之事,亦可出手相助,畢竟洪七公除了吃喝玩樂之外,還喜歡行俠仗義,這是源於骨子裡的善良。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一、儒俠

何謂儒俠?其實儒俠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俠客,無論你是皇親國戚,還是要飯的乞丐,儒俠都會一視同仁,且從不好勇鬥狠,心中的善念之火永不熄滅。行事不拘泥小節,鋤強扶弱和抱打不平,都是儒俠的代名詞。

  • 1、捨身相救

洪七公擔當得起儒俠二字,當年在船上與歐陽鋒相鬥,須知高手過招兇險萬分,每一個招式的細節,皆能決出勝負。誰曾想船帆壓在歐陽鋒的身上,眼見熊熊烈火勢不可擋,洪七公以錨爪相救,突然間歐陽鋒蛇杖揮動,打向洪七公的後頸,至此武功全失。

若非心存善念,洪七公可以一走了之,亦或者見死不救,何苦落得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儒俠的所作所為,總與奸詐小人相反,一個為了自己的虛名,可以恩將仇報,另一個豁出性命,也要救人於水火。細思之下,洪七公的品格何等高尚,其文學形象,儒俠二字足以形容,這也是最難掌控的,既要公平公正,還得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

然而許多人忠奸不辨,善惡不分,相比於洪七公,顯得過於渺小,面對江湖上的種種誘惑,往往難以自持。而真正的大俠,首先會與奸詐之徒劃清界限,正所謂正邪不兩立,儒俠既不會與之結伴同行,更不會同流合汙,而是獨自行走江湖。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儒俠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但卻暗藏玄機,倘若過於縱容,就會姑息養奸;而出手太重,也唯恐傷及無辜,作為丐幫幫主洪七公,對於度的把控,真是令人拍手叫絕。或許這便是儒俠的魅力,從這次與歐陽鋒相鬥,將洪七公的品格一覽無餘的展露出來。

  • 2、再次救人

離開明霞島的時候,洪七公和郭靖與黃蓉,在半路遇到落水的歐陽鋒,若是換作旁人,自然會視若無睹,直接划船離開。可是宅心仁厚的洪七公,再一次伸出援手,結果與之前一樣,歐陽鋒將武功盡失的洪七公拉下水中。在這茫茫大海,小船就是叔侄二人的救命稻草,然而面對洪七公,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激之心,純粹是為了活命,同時也在試探洪七公。

如果說初次相救歐陽鋒屬於虛情假意,那麼此番相救,又如何解釋呢?事實證明洪七公大義凜然,不會與奸詐之徒計較,更不會為了救人而後悔。甚至後來眾人到了完顏洪烈的船上,歐陽鋒和楊康苦苦相逼,命郭靖默寫九陰真經,不然將洪七公丟進海里喂鯊魚。此等卑鄙之事,不僅突出歐陽鋒的人物特點,也再次點明洪七公絕對是一位儒俠,在生死麵前,他沒有後悔相救歐陽鋒,單憑這一點足以笑傲群雄。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再次救人,絕非是洪七公一時頭腦發熱,而是丐幫的幫規,以及人生信條。拋開幫規不談,也絕不能見死不救,正是心中的正義與原則,不會因為某一件事而破壞它。

子謂子夏日: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孔子認為做人理應是君子,而非是小人。洪七公既是君子,也是儒俠,君子從不趁人之危,歐陽鋒落難,他出手相救,已經闡明這個道理。

而儒俠不僅要除暴安良,還要點化惡人,同時在漫漫長路上,還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對於儒俠而言,可謂久經考驗。無論在大庭廣眾,還是私下裡,洪七公的善意是沒有偽裝的,救人於危難和蕩盡世間不平事,皆是出自本心。

二、逍遙人世間

自從將幫主之位傳授給黃蓉,洪七公逍遙自在,殊不知在此之前也是如此,除了幫中大小事務之外,當屬遊歷山水之間,酒肉相伴樂逍遙。雖然洪七公貪吃,甚至貪吃誤事之後,一怒之下斬斷食指,可是至此之後,要事從未耽擱。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洪七公道:“不錯。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老叫化貪飲貪食,可是生平從來沒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

二百三十一人,均是大奸大惡之徒,洪七公的掌下,從未錯殺一個好人。細想之下,能將人數記得一清二楚,可謂相當之難,洪七公乃是真性情的儒俠,斷然不會撒謊。乍看之下逍遙人世間,不問江湖中事,實則暗中思量,嚴懲奸惡狡黠之輩。以洪七公的身手,莫說二百三十一人,縱使八百人又何妨,這說明除此之外,還有奸詐小人,只是洪七公念其初犯,或者有悔改之心,姑且饒人性命。參仙老怪樑子翁,當年採陰補陽,可謂壞事做盡,洪七公只是拔光他的頭髮,沒有將其斃於掌下。歸根結底樑子翁亦可害人,也可救人,醫術之道在於救死扶傷,而非以此興風作浪。倘若放走他,日後悔改便可行醫救人,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證明洪七公絕非不問緣由濫殺無辜,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且這些惡人之中,恐怕未見是初犯,洪七公迫於無奈故而出手。點化一個人,往往要比殺人難得多,洪七公既然是君子,當然會給惡人機會,無論是此前的樑子翁,還是二次論劍時的裘千仞,都未到非殺不可的地步。亦可點化,使其重新做人,後來大徹大悟的裘千仞,終於迷途知返,這也側面說明洪七公高瞻遠矚。

為何逍遙江湖,而非坐鎮於幫中?

  • 1、化解丐幫之爭

丐幫乃名門大派,上至四大長老,下至分舵弟子,難免會各執己見,尤其丐幫分為淨衣派和汙衣派,倘若洪七公坐鎮丐幫,沒有在江湖上行走,那麼一切的事情,都是道聽途說的。身為一幫之主,若聽信讒言,勢必難以服眾。況且幫中內鬥,各人所言真假難辨,一旦處置不公,就會惹來非議,對於丐幫可謂極其不利。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幫內之爭從未停止,洪七公兩不相幫,使其“內耗”,然後自己置身事外,便會收穫奇效。若從中插手,這碗水端的在平,淨衣派和汙衣派也會認為是搖搖晃晃,存心偏袒其中一方,此舉也可謂一舉雙得。

其一:化解丐幫的爭鬥,而且幫中的奸詐小人,也會露出馬腳。如果洪七公沒有逍遙江湖,陰險狡詐的人,他們的狐狸尾巴怎麼會露出來呢?同時也平衡兩派,以免一家獨大,以致不受控制,射鵰時期的君山大會,就異常的兇險,丐幫弟子險些淪為楊康的侵宋“工具”。

其二:為何丐幫是百年大派,正是因為弟子遍佈天下,洪七公在江湖中走動,能蕩盡世間不平之事,而在丐幫,僅僅是幫內的事而已。他心懷天下,豈能置之不理,逍遙於江湖,也是牽掛大宋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這一點不言自明。

  • 2、尋找傳人

洪七公為了尋找傳人,只能在江湖中露面,雖然丐幫人才濟濟,可是幫主之位,無人能擔此大任。而丐幫百年基業,不能毀在洪七公的手中,至此黃蓉的出現,令這件事出現轉機。黃蓉不僅武功卓絕,主要是才智過人,能引導丐幫眾位長老和弟子。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假設沒有傳位於黃蓉,到了神鵰時期,與歐陽鋒在華山大戰,二人相擁而逝。淨衣派和汙衣派,勢必會亂成一團,洪七公自認為成了罪人,由此可見尋找傳人的重要性。這關乎丐幫的發展,還有大宋的安危,丐幫是大宋的屏障,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再次說明洪七公事事為國和丐幫著想,以及儒俠的特質,此時一覽無遺。

結語:

九指神丐洪七公位列五絕,除了貪吃之外,可謂無懈可擊,尤其身上的俠義精神,更是令人欽佩不已。性格不溫不火,一切隨緣,則是洪七公的真實寫照。雖然身懷蓋世絕學,可是沒有以此恃強凌弱,反而利用武功相助他人,救人於危難之中。從射鵰至神鵰,橫跨兩大時期,洪七公一直遊山玩水,凡是喜歡美味佳餚的人,都能成為他的知心朋友,黃蓉、穆念慈、楊過都是如此......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洪七公心思縝密,不亞於西毒歐陽鋒,且一身正氣,每次遇到危難,總能化險為夷,想必這是上天眷顧。如果非要挑一點毛病,我認為當年貪吃誤事,算是其中之一,不過僅僅如此而已。況且後來的所作所為,也已經彌補當年的過失,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洪七公自斷食指,證明悔過之心決然不是偽裝的,而是真真切切地流露。

武功名為逍遙遊,更加證實洪七公逍遙江湖,當然這套武功的名字,並非出自洪七公。但已然練成這套武功,比較符合洪七公的性格,且逍遙二字釋義無拘無束,逍遙自在。


酒肉相伴樂逍遙,問心無愧天地間——九指神丐洪七公

洪七公呵呵大笑,說道:“這路‘逍遙遊”,你是不能學的,就算拼小命記住了,使出來也半點沒逍遙的味兒,愁眉苦臉,笨手笨腳的,變成了“苦惱爬”。

洪七公因材施教,為何將逍遙遊傳授給黃蓉,而非是郭靖,原著中也給出答案。縱使郭靖記得招式,也使不出逍遙的意境。由此推斷,洪七公早已達到逍遙的境界,這套武功乃是年少時所練,充分證明洪七公是一位逍遙江湖的儒俠。也側面反映從小就是俠義之士,喜歡抱打不平,能在丐幫和江湖中游走,還能將事處理的恰到好處,洪七公的領導才能,實在不容小覷。無論走到哪裡,永恆不變的就是俠義心腸,它是洪七公獨有的金字招牌,也是儒俠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