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語言,說白了就是一系列承載了某種含義的、高低起伏的聲音符號。既然嬰兒學母語的時候,並沒有另外一種語言作為中介物,“此情即此景,所見即所得”就是原則和方法,為什麼3歲英語啟蒙的時候,反倒需要母語作為中介物了呢?孩子不需要母語作為中介物。

很多時候,孩子上課效果打折,問題往往出在了陪同上課的家長身上。好好的一節課,被這個媽媽攪和的七零八落,雖然我願意相信,她這麼做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對兒童語言的學習機制不瞭解,同時對孩子的觀察和反饋比較有限造成的。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我之所以不贊成家長陪孩子一起上在線直播課,就是因為家長以為的幫助實際上對孩子而言是一種監控(產生媽媽不信任我的感受,所以學習是媽媽的事情),同時也很容易產生依賴(萬一有什麼地方沒聽見沒關係,有媽媽呢;只要有單詞第一時間沒懂,我也不用自己動腦子,有媽媽給翻譯呢)。長此以往,孩子學什麼能學好?哪個優等生是媽媽看著學習,看著寫作業培養出來?所以要想孩子學好外語,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注意以下幾點是關鍵:

第一,請你相信,孩子能聽懂,不要因為你認為孩子聽不懂,而給孩子的英語啟蒙設置認為的障礙——你我都知道,這就好比冬天要不要穿秋褲,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是一個道理。3歲英語啟蒙的孩子應該使用浸入式的方式,在全英文環境下習得英文。這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在咿呀學語之時,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外語”。美國的嬰兒聽到的英語,中國的嬰兒聽到的漢語,日本的嬰兒聽到的日語,坦桑尼亞的嬰兒聽到的斯瓦西里語,每一種語言都是成為了孩子的母語,但是在沒能夠賦予語言含義的時候,初學的時候,都是外語。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第二,孩子不需要聽懂每一個英文詞彙,孩子需要的是在語言環境中,理解上下文的含義。“此情即此景,所見即所得”並不意味著每一個詞彙,孩子都是在同一時刻理解的,這種賦予詞彙含義的理解過程,有先後順序。比如,老師拿著一個鯊魚的毛絨玩具跟孩子說:Shark, this is a shark. 孩子最先理解的詞一定是“shark”,尚不理解的部分是“this is a”。但是,由於還有其它幾個詞彙,孩子會繼續聽到Crab, this is a crab. 以及Octopus,this is an octopus. 此時,“this is a”才會被孩子逐漸理解,而一時之間孩子是否能夠區分“this is a”和“this is an”並不重要。

我們說得深入一點,之所以家長作為成年人,覺得理解等同於翻譯,是受到了在中國流傳了幾十年的“語法翻譯法”的流毒影響太深,認為如果不給孩子翻譯,孩子就無法在語境中理解英文的含義——孩子不傻,他們3歲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當初如何理解母語的,就會用類似的方式理解中文。此時家長需要做的,反倒是不要給孩子搗亂,用自己“覺得”的錯誤認識,來干擾孩子的外語習得過程。

另外,在語言習得和學得的過程中,甚至是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過分在追求心中的安全感和確定性,是最終取得好的學習結果的大敵。越是英文學得不夠好,越覺得背單詞、背課文是最有確定性和安全感的方式,就會在錯誤的英文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

用浸入式的方式學習英語,剛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個明顯的適應期。孩子會有不適,家長更會因為交了錢不能立即馬上看到效果而不適。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立即”“馬上”,是成長和教育的大敵,對效率的追求勢必變成對孩子的拔苗助長和瘋狂填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因為現代人反抗工業化的生產,工業化的教育,所以小眾、手工、私房這樣的產品訴求才會大行其道。對待孩子的教育何嘗不是呢?效率,什麼是效率?當農民不再捨得花費時間、精力甚至心血去用有機肥料滋養和護理土地,使用化肥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的時候,我們卻又唾棄人心不古。


用對待農業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尊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規律,尊重兒童語言的學習機制,才能最終取得好的教育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