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本文系作者用戶2546093876322183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杜甫的《登岳陽樓》這首詩,作於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公安沿江東下,抵達岳陽,登上岳陽樓,他憑欄遠眺,想到自己垂老飄零,憫時傷世,百感交集,遂寫下了這首詩。首聯“昔聞”與“今上”相對成文,交代登樓心情。洞庭湖自古有名,楚辭《湘夫人》就有“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之句,在杜甫之前,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曾寫過“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一描述洞庭湖的名聯。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杜甫

岳陽樓也是名樓,所謂“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是也。因此,“昔聞”道出對洞庭湖的嚮往之情,“今上”則交代現在終於有幸登樓一覽勝景了。從全文來看,此兩句情感較為複雜,徐增雲:“‘昔聞’頗樂,‘今’見何悲!昔正治平,今有戎馬’;昔尚年少,今成老病。治平可待,老病無及矣。悲夫!”(《而庵說唐詩》)徐增認為杜甫登樓時心情悲涼,這應是通讀全詩後得出的結論。“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好聯!此聯不僅氣勢磅礴,更兼境界闊大。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岳陽樓

好的詩歌要能小中見大,尺而具萬里之勢,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叫“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吳楚東南坼”意為洞庭湖將吳楚大地一分為二;“乾坤日夜浮”意為湖水浩淼浮動,天地似乎也隨著湖水波瀾起伏,“日夜”暗示長久的時間。此類句子,杜詩中不少。如“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幹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皆可謂獨具隻眼,將綿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納入當下的一念一望之中。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洞庭湖

這樣,作者雖身在岳陽城樓,而胸懷天下,闊大之景象正與胸懷天下之襟懷相交融。頸聯轉寫一己淒涼,表面似乎與上聯氣象不類。“親朋無一字”寫音書斷絕的孤獨狀況,“老病有孤舟”寫身無餘物,唯有孤舟伴飄零。“孤舟”二字用得好,將前三聯的不同境界連成一片,詩人唯仗孤舟才能從公安漂流至此。延君壽曰:“倘無舟’字,去題遠矣。”(《老生常談》)此聯之敘事與上聯之寫景形成鮮明對照。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孤舟

黃生雲:“前半寫景如此闊大,轉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杜詩說》卷五)浦起龍補充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遼遠漂流之象。”(《讀杜心解》卷三)浦氏這段議論甚好,所謂闊狹,當指第二聯的磅礴景象和第三聯的身世感嘆之不同,整體宇宙感和一己身世感的差異。而實際上宇宙感正是通過身世感折射而來,身世感又強化了宇宙感,一己之渺小和天地之空闊適成對照。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天地

尾聯結束得尤好,且和第二聯形成照應。岳陽樓應是四面通透、八方來風的,憑軒也自然不會只看到一面。二聯目光重在東南,四聯則注重西北。當年西北有吐蕃數次入侵,邊庭動盪,“戎馬關山北”即指此。從此聯可見,讓杜甫所傷心落淚的並不限於個人身世,而是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的百姓顛沛流離的苦難。這正是作為“詩史”的杜甫之偉大情懷,也是杜詩特別深刻的原因。

杜甫作下的《登岳陽樓》,如何將身世感與宇宙感合一?

西北

這裡順帶比較一下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異同。孟詩云:“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前二聯境界闊大,後二聯由景及人,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無人接引,有負偉大的時代。詩歌脈絡清晰,其思致和杜詩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杜詩後二聯能從一己傷感聯想到國家命運。這一不同,既是時代使然,亦是境界之別。

《而庵說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