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

畫虎先畫骨,寫文章也一樣,要先設計好結構。

沒有結構的文章,就算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也不過是一盤散沙,讀過之後,不知所云。相反,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文章,即便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也能提綱挈領,直抒胸臆。

結構對於文章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設計一篇文章的結構呢?

在這裡,我想推薦一本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本書在寫作指導領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稱為美國常春藤名校入學考試必備書,先後榮獲“美國總統圖書獎”、“國際圖書獎”、“年度教育圖書獎”。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

作者是布蘭登·羅伊爾,出生於加拿大,畢業於哈佛大學,在美國考試培訓機構Kaplan擔任教學主管20年。他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先後出版《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本小小的金色語法書》等經典著作,成為全球英文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標杆之作。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共分三個篇章:結構、風格和可讀性,涵蓋20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這些寫作原則曾被那些優秀的寫作者反覆使用,無論你是準備高考的中學生,還是準備論文的大學生,或是準備商業文案的職場白領,亦或是熱愛寫作的普通人,都能用得上。

布蘭登·羅伊爾認為,寫作包含四大支柱:結構、風格、可讀性和語法,就像保持椅子穩固的四條腿。他將結構排在四大支柱之首,可見結構的重要地位。在結構篇,《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一共列出了5條寫作原則,歸納起來覆蓋三個層面:句與句的結構、分段的結構和全文的結構,這三個層次的結構逐步搭建起一篇文章的基本框架,掌握並運用這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寫出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的文章。

1. 句與句的結構——使用恰當的連接

記得以前上作文課的時候,老師讓一位同學站起來唸自己的作文,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他三句話離不開“然後”,最後還沒等他念完,全班同學鬨笑道“然後!然後!”

現在想來,像“然後”這樣的口語連接詞用著是方便,根本不用思考整個文章的脈絡,完全不顧及讀者的感受,只是順著句子一路寫下去就萬事大吉了。可讀者就慘了,面對千篇一律的“然後”,就像開著勻速前進的汽車,沒有轉彎沒有快慢也不知道終點在哪,不免心裡產生不耐煩:“他到底想說什麼?!”

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這種流水賬式的表達呢?首先就是在腦子裡要有這樣一個概念——連接詞。要知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結構是靠恰當的連接詞搭建的。

布蘭登·羅伊爾在結構篇中說道:“但是、然而之類的轉折詞被稱作語言的交通燈,它們有四大作用:對比、舉例、接續和總結。”

接續詞就像綠燈,提示我們沿著相同的方向繼續前進,如“此外、換句話說”;舉例詞就像綠閃燈,提示我們要減速注意,如“舉個例子、研究表明、例如”;對比詞就像黃閃燈,提示我們準備轉彎,如“但是、相反地”;總結詞就像紅燈,提示我們即將達到終點,如“總之、因此”。加入了恰當的連接詞,句子與句子的銜接關係就變得清楚明瞭了。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


例如朱光潛先生在《談讀書》的這段文字中出現的連接詞: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失方向。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儘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儘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

通過連接詞,我們可以知道這段文字是總分結構。主旨是書籍越多,讀書越不易。通過連接詞“第一”和“其次”分別論述書多的兩大弊端,通過“比如”舉例闡述“書多易使讀者迷失方向”這個弊端。

其實只要留心觀察,我們很容易在名人作家觀點性較強的文章中看到這些的連接詞。對於寫作者來說,恰當使用連接詞是需要一定功夫的,因為它要求你必須對傳遞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迫使你對創作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釐清條理,從這個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加入恰當的連接詞的過程本身也是鍛鍊邏輯思考的過程。

2.分段的結構——寫在最後,呈於最前

那什麼是分段呢?分段這個概念來自於高杉尚孝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在一個主題下,由整理過後的多個信息所形成的一個區塊(可由幾個段落形成一個分段)”換句話說,分段就是文章中的分論點的論述,分段內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分論點展開的,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幾段話。在《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結構篇中,分段的結構原則是自上而下,開門見山。

布蘭登·羅伊爾在書中說道:“經驗豐富的寫作指導老師在糾正學生寫作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把總結放在文章的最開頭,而不是結尾處。老師們常常會讓學生寫一篇任意主題的短文,完成以後走到每位學生面前,在完全不看學生到底寫了什麼內容的情況下,直接圈出最後一句挪到文章開頭。因為老師們知道,在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寫的最後幾行文字包含了文章結論。這個技巧被稱作“bottom line on top”,即末行上移。”


所謂末行上移,就是先總結,再細節,寫在最後,呈於最前。布蘭登·羅伊爾將這種“末行上移”的方法稱為“自上而下的寫作法”。

在結尾進行總結是人類的天性,但為什麼要將總結移到最開頭呢?高杉尚孝的《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這本書中正好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這種方法可以減輕接收者的負擔。傳遞者一開始便告訴接收者目的地,然後再說明到達目的地的途徑,容易讓對方放鬆心情,安心接收接下來的信息。

第二,傳遞者如果先說細節,再說結論,接收者在聽取細節的過程中可能和你產生不同的結論,結果最後看到你的結論和他不同時,他會質疑甚至反對。

請對比書中給出的兩位同事的對話:

“艾麗絲,你去城區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如果你坐地鐵去主街,下車後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匯的十字路口,你會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裡幫我買一包派通鉛筆芯嗎?”


“艾麗絲,你去城區的時候能不能幫我個忙?我需要一包派通牌鉛筆芯。去桑迪文具店買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鐵到主街,下車後從第一個出口出地鐵站,步行到十字街。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因路交匯的十字路口”

如果我是她同事,聽到第一種表述,可能會再問一遍,怎麼去那家店來著?當信息接收者最後才弄明白傳遞者的重點時,可能還要請傳遞者重複所有內容,才能記住細節。

我們寫的大部分的文章是表達觀點和想法,不是寫偵探懸疑小說,不到最後一刻不揭曉答案,所以要先亮出你的結論,再通過具體細節慢慢論證,而不是跟讀者玩猜謎遊戲,不是誰都有這個耐心的。

綜上所述,分段的結構最好是總分或者是總分總的結構。結論寫在最後,但要呈於最前。

3.文章的結構——三元結構的魔法世界

一篇文章通常由幾個分段組成,各個分段的中心思想匯聚起來得出一個最主要的思想,便是文章的主題。所以,安排文章的結構等於安排分段的個數和分段的順序,同時要注意,相同主題的內容要放在同個分段當中。

首先來說分段的個數。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數字——三。大部分的寫作指導書都建議作者將文章的主題分解成三個主要部分展開,如《精簡寫作》中就提到“三元結構在文學中的運用最為廣泛”,《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自然也不例外。

“在寫作中,“三”是個神奇的數字。思考圍繞三個關鍵觀點或概念構建你的文章。”

不過,書中也說到,可以將分段設置成二到四個,只是推薦分成三個部分。

其次是分段的順序。書中給出了6大基本結構順序,包括範疇結構、評價結構、時間結構、比較結構、線性結構和因果結構。

這裡簡單說一下時間結構。時間結構,顧名思義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安排分段的順序,先討論最早發生的事情,再討論後來的事情。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三個關鍵觀點的演講順序,從出生的點滴,到事業的峰迴路轉,再到面對死亡:

“今天我想向你們講述我的三個故事……第一個是串起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我在裡德大學只讀了六個月的書,但之後仍作為旁聽生,呆了一年半後才最終離開。我為什麼要退學呢?那要從我出生的時候講起……我的第二個故事是關於愛和失去。20歲的時候沃茲和我在車庫裡開創了蘋果故事……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大概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

除了時間結構外,還有很多結構適合不同類型的文章,寫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分段的個數和順序。

最後強調一點,同一個分段內的所有內容都要緊緊圍繞該分段的主題,否則會造成文不對題,偏離重點,比如《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中這個糟糕的例子:

某家網絡公司為請款單處理的失誤向公眾寫了一封道歉信:

“發生的原因是中心處理賬單數據失誤。以往部分數據庫的使用費均延遲一個月請款,但是從今年四月起,我們改成在當月份請款。因此,四月份的請款單包含三月份和四月份的使用費。”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失誤的原因是中心處理賬單數據失誤,我們大概會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也就是失誤原因的具體說明,但下面的內容卻是在說失誤的內容,四月份包含了三月和四月兩個月的使用費。陷入了文不對題的誤區。

短短5個原則,全方位涵蓋了文章結構的各個層次。從句子的結構、分段的結構再到全文的結構,《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結構篇的5條原則兼具實用性和普遍性,教你寫出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文章、作為教科書級別的寫作指導書,適用於所有想要認真對待寫作的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