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蒲紋玉璧在漢代很流行,尤其在墓葬中,常在棺槨內出現。

一、蒲紋玉璧的特徵

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紋樣,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蒲紋(蒲格谷紋)玉璧常用來作為葬器出現,有的出現在棺材蓋上,有的在棺材內部鋪陳,一般個頭較大,玉質多為青玉。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玉璧在漢代以前,常作為禮器,《周禮》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之記載。而到了漢代,玉璧中間的孔,往往成為逝者昇天的通道,這在漢代畫像石中,可以找到證據。從目前出土來看,蒲紋主要盛行於東漢,用玉喪葬,在棺材中數量很多,這與墓主人希望死後靈魂昇天,不無關係,大多數蒲紋玉璧質地較差。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蒲紋玉璧仔細觀察,溝底往往出現平行狀劃痕,劃痕粗細不等,痕跡內部有熟舊的包漿,有融化態。整體風化痕一致,符合工上自然態特徵。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碾法乾淨利落,後代所仿製的分割線一般較小,且較毛躁,紋飾較小不大氣。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這一時期,常出現兩種款式,一種是蒲紋,一種是蒲格谷紋。單純的蒲紋,中間是六邊形,而蒲格谷紋,中間會雕刻谷紋。兩者雖然有所區別,但是整體一致,尤其溝底的特徵與光澤度,如出一轍。

二、蒲紋玉璧的工藝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蒲紋玉璧的製作,是在一個平面上先有規律地等間隔琢出直線,再以60°轉向同樣等間隔琢出直線,再轉60°,以同樣的間隔琢出直線,我們便會得到所謂的蒲紋。如果再把蒲紋加工,修圓了,就成為乳釘紋,如果要加工成谷紋,就要留出一條小尾巴。在六邊形的邊緣處,進一步推磨,使其更加犀利,立體感強。蒲格谷紋是在此基礎上,雕刻出谷芽。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這些玉璧的外圈,會出現橫向螺旋紋,這是大型管鑽下料產生的。內外圈的陰線,往往通過扎砣琢制,並進一步打磨,成為連續不斷的長陰線,特別流暢,這與現代機器工生硬崩茬完全不同。蒲紋寬陰線的加工,與漢八刀如出一轍,也是使用金屬片狀工具蘸解玉砂,或徒手抓握砂岩類磨石直接在玉器表面反覆推磨。由於解玉砂顆粒不均勻,往往在溝底出現平行劃痕,且痕跡不規律,粗細不等。這要區別於仿品的規律性平行線,真品的線槽內非常舒服,有老氣,光澤度常為玻璃光。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三、蒲紋玉璧的鑑定

1、溝槽的光澤度熠熠生輝,常為玻璃光,且溝底有平行線,粗細不均,線槽內有老化包漿。仿品刻意偽造的平行線,同一方向規律性強,溝底暗淡無光,線條均勻一致。

2、六邊形邊緣乾淨利落,有推磨產生的平行線痕跡,光澤一致。仿品同向大面積高光,光氣很賊,不舒服。

3、玉質老熟,整體厚重,上手有推蠟感,粘而不滯,光澤度硬朗。仿品有滑膩感,盤玩後或者乾澀,或者油潤,沒有硬朗的光氣。

7張館藏玉璧圖,學習蒲紋碾磨工藝與溝底特徵,提高鑑定古玉眼力

蒲草這種平凡的野草,將它編為蒲席,人們常常席地而坐,蒲席作為古代傢俱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們對安居樂業的嚮往與祈求。翻越千山萬水,帶著滿面風塵回到自己的港灣中,一張蒲席便是最好的歸宿。前人古樸的願望反映了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蒲紋便是很好的佐證。

本文對蒲紋玉璧進行了闡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轉發,咱們一起養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