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得殺多少人,如何解析?

登西麥瑞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當真是霸氣外露鋒芒盡顯。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句詩後面還有一句,相形之下更為霸道,卻很少人知道。那麼這句詩出自何處,後面一句又是什麼呢?

▲刺客

其實,這句話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俠客行》中的名句,緊接著後面的內容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串聯起來,我們能夠聯想到這樣一位名俠士的形象:本領高超,十步就可殺死一個敵人,縱橫千里無人能擋,完成擊殺就拂衣而去,果敢決絕。

▲詩仙李白

小小的成功勾不起俠客一點點留戀,是多麼一種無人可以與之匹敵的寂寞,功名唾手可得,又是多麼的瀟灑自在!盛唐時期的李白,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英雄,道出了自己的志向,也反映了盛唐開闊豪放的氣象。

▲涿州建築

在很多歷史類文章裡,李白除了是一位文采飛揚的騷客,還是一位劍術驚絕的俠客。然而在正史中,我們找不到任何關於他劍術高超的描寫,後者基本上屬於杜撰的成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李白從小用劍,崇尚俠遊,是會一些劍術的。

▲唐朝疆域版圖

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句李白詩作中的名句,或許就是部分人杜撰李白是劍術高手的源頭吧。


親子情感專家號


忽而知道李白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語出於《莊子•說劍》頓生興趣,果然“聖人以理服人,或道理或物理”莊子是劍術高手?

莊子入殿門不趨(1),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2)?”曰:“臣之劍,十步一人(3),千里不留行(4)。”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此文後,莊子論述“天子之劍,諸侯之劍,與庶人之劍”

我又欣然找到了《孺子帝》裡楊奉道出並全文探討的話“皇權在十步以外,千里之外”以及,以劍喻皇權的思想源頭,原是在《莊子•說劍》裡關於“天子之劍”的論述。

此後回到李白《俠客行》從詩句用典出處《莊子•說劍》,指出兩人相鬥劍術的侷限性,也是庶人之劍的侷限性,定然不是能“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天下無敵矣”的劍。

此劍或是天子之劍,或是諸侯之劍。再配上“事了拂衣去,身藏功與名”表明太白此詩說他願景為良臣謀士,如莊子般勸君,如范蠡般藏名。

也可能是讀了說劍篇,給莊子寫的讚詞。但表明他心中嚮往。“見王不拜”的莊子與“天子呼來不上船”讓高力士脫靴的李白,狂得何其相似。

總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身藏功與名”絕不僅僅單純淺顯的說一個俠客之夢,俠客之贊。

——路


瘋狂的綠豆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句詩出自於李白的“俠客行”。意思是十步之內可以穩殺一個人,千里的關隘可以不用留行,體現了詩人的俠肝義膽。這首詩創作者唐玄宗時期,當時社會上游俠之風盛行,李白身處這樣的時代,自然也就會收到這種風氣的影響。

但是這種風氣並不是說遊俠可以濫殺無辜,也並不是說當時的社會風氣已經到了人們互相殘殺的地步。如果真的說十步殺一人,那麼大街上的人也就所剩無幾了。詩人想要提現的是一種為人排憂解難卻不圖名利,重義氣,尚承諾的狹義之風。

詩人用這樣的詩句來表明自己所向往的人格,以此激勵自己做一個俠之大者。

受到到這種仁俠風氣的影響,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創作了家喻戶曉的的武俠小說《俠客行》,多年來重印多版,剛被拍成各類影視劇,收到讀者和觀眾的好評。說明這種仁俠精神有些廣泛的土壤。

“十步殺一人”說明武功高明,它代表的是人有一種強大的辦事能力,可以穩步做出幫助他人的貢獻,而“千里不留名”代表的是事情辦好後就會隱身而去,不留功名的精神。




水刃木向東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此句是出自於詩仙李白的《俠客行》,若想解析這句詩文,一定要加上後面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才能對其有所完整的理解。

單是從前一句來看,意思應該是武藝高超的俠士出手必殺,招招斃命,下起手來毫不留情,但是連上後面的句子意思就不同了。他並不是在炫耀除掉了多少對手、殺了多少人,而是要表達出俠客在行俠仗義後不圖名利與回報的節操與品行,這才是俠者應有的風範。

並且這句詩也不是李白的原創,他是引用了《莊子.說劍》中的一個典故。原文為【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在原文中,莊子所表達的意思很直接。就是說我可以在擊殺十步之內的任何人,一旦出手誰也別想逃掉,這樣一路斬殺下去,無人能阻止我。而李白藉此喻顯然不是為了宣揚殺人如麻的快感,他著重強調的是拂衣去、藏功名。

據說李白也是個用劍的高手,劍術方面的造詣不在詩文之下。因為善於擊劍,他常攜劍遊俠,除暴安良,而這種行為在唐代來說並無不妥,甚至還非常盛行。李白也許是一個被詩歌耽誤的劍俠,倘若真是如此,那麼《俠客行》並不是在描繪一種理想與嚮往,那隻不過是他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罷了。


明月照菩提


這句為李白引用典故,原語出自《莊子.說劍》。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意思是說:每十步間隔設置一個對手,就這樣安排這些對手,即使排隊延續千里之外,他們也無法滯頓我的身形,擋住我手中的劍。


一條小鱷霸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得殺多少人,如何解析?

李白是我國唐朝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瀟灑一生留下了詩歌無數,其中在膾炙人口的《俠客行》中留下了經典“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千古絕句。

那麼問題來了,得殺多少人呢,前幾年因《王者榮耀》火了的李白殺了多少人詳細數字沒有記載。這首詩描寫了俠客高超的武術和談泊名利的行藏,也表現了李白內心對於行俠仗義仗劍江湖的嚮往。其意思是俠客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為人仗俠事成之後連個姓名都不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俠客解人之難不求回報的節操。高度概括了俠客排優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的高尚人格。

李白並非一個無縛雞之力的詩人,相反他的劍術十分高超。據史書記載,李白從小就喜歡舞刀弄劍,學習劍法的天賦極高,其造詣非同小可,在李白的詩中有一百首就出現“劍”這一字眼。椐《獨異志》記載,裴旻的劍法可謂是出神入化,將寶劍擲於天空可穿破雲霞,下落如同閃電,李白拜裴旻為師,劍術被認為是唐朝第二,也是一個絕世高手。而李白的詩歌《俠客行》中看似十分欣賞古代燕趙的俠士,敬佩其俠義精神,其實更多的在訴說李白自己的嚮往。李白年青時喜歡遊山玩水,據說在遊歷之時專好打抱不平,見到強盜等匪徒直接以劍滅殺,除暴安良,曾親手誅殺數人。歷史上的李白不但是“詩仙”,而且還是“劍仙”。也就是說他的《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說的就是他自己。

以上是本人對該題的理解,不妥之處敬請原涼。











李啊啊呦耶


詩仙李白唐朝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作多有浪漫主義色彩,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等等都充滿了都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再回到李白《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是引用了《莊子.說劍》中的一個典故。原文為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可以擊殺十步之內的任何人,我一旦出手誰也別想逃掉,誰也別想阻攔,就這樣一路斬殺下去。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我覺得李白《俠客行》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注重表達的不是殺了多少人,成了多大名,而是要表達拂衣去、藏功名的灑脫意境。真要算起來的話“一將功成萬骨枯”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比較貼近。




行者天涯0404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是留名。出自唐代李白的《俠客行》。

俠客行

唐代: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兩句寫出了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丈夫行為,也有豪氣干雲之意味。“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讚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喜歡遊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嚮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把少年人的豪情壯志,漫遊天下任我行展示得淋漓盡致。



翠竹齋2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它的的意思是燕趙的劍客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幹裡之行,無人可擋。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此是為趙客之出處。

《莊子·說劍》又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靜夜長思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是形容俠客的勇猛,殺人的效率比較高,身手敏捷,並不是說殺了一千里,“千里不留行”,說明大俠到處行俠仗義,活動範圍廣,武功高強,神龍見首不見尾,充滿神秘,大俠除霸安良後,早已飄衣而去,身後只留下人們的仰慕和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