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機場:開放的翅膀在此展開


哈爾濱機場:開放的翅膀在此展開

40年前,一座嶄新的機場——哈爾濱閻家崗機場——順利建成通航。身處東北邊陲的黑龍江,從此有了藍天的高度。

  40年來,一條跑道拉近了哈爾濱與世界的距離,方便了龍江百姓出行。不斷的改革創新,使哈爾濱機場在國內200多座機場中形成獨有的競爭,成為黑龍江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把‘世界’運進來,把‘中國’送出去”。這樣的壯美圖景,由夢想變成現實。

  40年來,哈爾濱機場砥礪奮進,矢志前行,譜寫了黑龍江省“向藍天開放”的重要篇章。越織越密的空中航線網,把邊疆省份與世界連接了起來,站在航空經濟這扇大門前,黑龍江正在觸摸五彩斑斕的世界,讓世界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黑龍江。

  起航:

  從馬家溝機場到太平國際機場

  如今的哈爾濱開發區,高樓林立,車流如織,一派繁華景象。在20世紀50年代,這塊區域還是一片大草甸子,哈爾濱最早的機場——馬家溝機場——就曾建在這裡。

  20世紀50年代的馬家溝機場為軍民合用機場,設施十分簡陋。辦公樓是一座舊二層小樓,面積為250平方米;候機室設在樓內,面積為50平方米。1968年,機場新綜合樓建成,候機室面積擴大到200平方米。當時的航空運輸業務量很小。據有關資料顯示,1951年~1954年,哈爾濱機場運送旅客1045人次;到1968年,旅客吞吐量也僅為2430人次。“那時候,一張哈爾濱到北京的飛機票要65元,而我的工資一個月才31.5元。”哈爾濱機場退休職工蔣樹田說。當時,並不是有錢就能坐飛機的,乘坐民航飛機得是縣團級以上的幹部,還得單位開證明。

  隨著民航業務的發展,航線增多,業務日益繁忙,馬家溝機場的條件越來越滿足不了發展需求,嚴重製約了黑龍江的對外交往和經濟發展。

  1973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開始謀劃建設哈爾濱民用機場。曾在哈爾濱閻家崗機場建設指揮部工作過的唐化松如今已退休,他是這一過程的親歷者。“新機場當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黑龍江人民紮緊褲腰帶也要建一座機場。”唐化松說。新機場建設歷經重重困難,僅選址就頗費周折,比如建跑道必須考慮風向,專家們花了好大精力,最後才定在哈爾濱市閻家崗農場。

  1974年,投資9238.1萬元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動工興建,於1979年12月建成通航。機場佔地面積6829畝,建築面積5.2萬平方米,航站樓面積7938平方米,能起降當時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機,可與當時的北京首都機場媲美。

  有人形容修機場就像給孩子做衣服,“甚至沒怎麼穿就小了”。隨著黑龍江發展的腳步加快,通航短短10多年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就成為“一件穿小的衣服”——1993年,機場旅客吞吐量提前達到設計能力。

  1997年8月,投資12.03億元建設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T1航站樓竣工投入試運行。航站樓面積6.7萬平方米,可晝夜起降大型客機。1998年7月,哈爾濱閻家崗機場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2010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再次提前達到設計能力。

  2018年4月30日,13.5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建成投入使用,黑龍江民航發展再次實現歷史性跨越。從馬家溝機場到太平國際機場,40年間,黑龍江舊貌換新顏。如今,一個嶄新的黑龍江搭上民航的翅膀,從這裡起飛。

  騰飛:

  “神經末梢”成就“國際範兒”

  寒冬時節,位於哈爾濱哈南工業新城天池路上的黑龍江俄速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操作倉內,工人們正熱火朝天的忙著整理從深圳、廣州、義烏、上海等地運送而來的俄羅斯網民訂購的中國貨品。操作區內運輸袋裡裝滿運往俄羅斯的包裹,從飾品、服裝到化妝品、電子產品,種類眾多。工作人員在流動作業線上對這些包裹稱重、分揀、封發,海關人員現場監督、驗關、直封。而就在此時,在哈爾濱機場,工作人員將把這些貨物收運、安檢、打板裝機,運往俄羅斯。每天,這樣的跨境貨物運輸流程都在快捷安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

  這是哈爾濱機場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服務龍江經濟發展,服務對外開放的縮影。展開中國地圖,黑龍江是我國的東北“末梢”。再看世界地圖,這裡卻是東北亞中心,是中國向北開放的“前沿”。近年來,哈爾濱機場依託“一帶一路”建設,編織幹線密網、發展支線航空、搭建國際橋樑,讓曾經的“神經末梢”華麗逆襲,成就“國際範兒”。

  哈爾濱機場發揮毗鄰俄羅斯的地緣優勢,持續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力度,先後開通了哈爾濱至符拉迪沃斯託克、哈巴羅夫斯克、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城市航線,以及我國東北地區首條第五航權航線葉卡捷琳堡—哈爾濱—曼谷航線。國際航線輻射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其中,哈爾濱機場開通對俄航線9條,與俄羅斯9個城市實現通航。

  疏通經絡、暢通血脈。哈爾濱機場增開至二三線城市航線,加密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航班,哈爾濱至北京、上海的航班每天都達20餘班,至廣州、深圳、杭州也都達10班以上,航線的通達性、航班的便利性不斷提高。在黑龍江省政府和各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哈爾濱機場引進新舟60、ARJ21等支線客機開通了省內支線航線。同時,利用哈爾濱機場良好的通達性,開展“經哈飛”中轉聯程服務。省內12座支線機場中的8座都通過哈爾濱機場中轉通達全國,周邊較近的內蒙古和吉林的旅客也通過哈爾濱中轉,並通過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將航線延伸至世界各地。2018年,哈爾濱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萬人次,成為東北地區首座突破2000萬人次的機場,連續3年居東北四大機場首位,為服務旅客出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3年,《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規劃》獲批准,正式將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哈爾濱機場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意味著哈爾濱機場在黑龍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服務黑龍江對外開放,促進黑龍江對外貿易發展,哈爾濱機場發揮黑龍江對俄區位優勢,於2013年12月開通了我國首條對俄電商貨運航線——哈爾濱—葉卡捷琳堡,並通過縮短物流時間、提高服務質量等方式,積極搶佔市場份額,大力促進對俄貨運業務開展。對俄電商貨運包機自運營以來,吸引了俄速通物流公司在哈爾濱、綏芬河建立航空通道邊境倉。俄羅斯網友下單後,邊境倉最快5小時就能將商品運到俄境內。截至2019年10月31日,哈爾濱對俄電商貨運航班共飛行582班,貨運量12802噸。貨運量佔全國對俄郵政小包運量的1/3,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對俄郵政小包出口前列。跨境零售進出口貿易已成為哈爾濱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黑龍江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實踐表明,哈爾濱機場找準了最適合自身快速發展壯大的路子,進而迅速站到了更高的發展平臺上,有利於讓黑龍江在對外開放的宏偉進程中發揮更大更強的引領、帶動和促進作用。”黑龍江機場集團負責人表示。

  奮進:

  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再出發”

  哈爾濱機場旅客服務部原黨委書記崔愛麗,1978年進入民航系統,從事客運服務管理工作多年。“我雖然退休了,但時刻關注哈爾濱機場的發展。如今的T2航站樓高端時尚、功能強大,網上購票、辦理值機手續,拿著手機就能安檢和登機,還可以實現空鐵、大巴車、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看到哈爾濱機場現在取得的成就,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她說。

  哈爾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從1萬人次增長到100萬人次,用了19年;從100萬人次增長到1000萬人次,用了20年;從1000萬人次增長到2000萬人次,只用了5年。如今,在客流高峰時,每天有5萬餘名旅客在此抵離。

  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建成現代物流中心,是黑龍江今後發展的關鍵。

  建設航空樞紐,擴大航線網絡範圍,始終是哈爾濱機場的中心任務。打開機場航線圖,以哈爾濱為中心,放射狀佈局讓人欣喜——53家國內外航空公司、201條航線、113個通航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輻射全國重要城市,延伸至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空中交通網絡。

  擼起袖子加油幹,搶抓機遇開新局。2018年出臺的《哈爾濱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提出,哈爾濱機場將成為輻射東北亞、連通美歐的國際航空樞紐,東北對外開放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黑龍江區域經濟發展新動力源。

  到2025年,哈爾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預計達到4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國際和地區旅客吞吐量達到630萬人次。未來的哈爾濱機場將撬動全國乃至全球航空運輸市場,打造引領龍江崛起的新引擎。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四十載滄桑鉅變,哈爾濱機場人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展望未來,哈爾濱機場將以嶄新的姿態,展翅高飛,昂首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