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疫情宅家宅久了的緣故,兩歲的寶寶最近也“瘋了”,絲毫不聽指揮。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這天中午,大家其樂融融地準備吃午飯,寶寶又開始作妖了。才吃了幾口,就跑去喝茶。

一遍、兩遍、第三遍的時候,她爸爸開始說話了,“吃完了再喝,要喝就喝好。這樣吃一點,喝一點,對胃不好。”

寶寶雖然聽不懂哪裡是胃,但還是被她爸爸嚴肅的樣子給嚇唬住了。消停了幾分鐘,又開始玩菜,用她的小湯匙給別人夾菜,但是因為動作不熟練,菜基本上都掉了,菜汁也濺得到處都是,她爸爸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你不要吃飯了,給我在那站著。”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結果梨花帶雨,嚎啕大哭,一頓飯沒吃幾口,爺爺奶奶也是悶著臉,再怎麼心疼孫女,也不敢當面出聲,接下來就是大家悶聲吃飯,毫無交流。

我完全理解老公是怎麼想的,因為當初的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因為常識告訴我邊吃飯邊喝茶確實對寶寶的胃不好,影響消化吸收。專家又告訴我,吃飯就應該有吃飯的規矩,否則以後做事都沒有規矩,長大了還怎麼得了。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好像都對,但又感覺怪怪的。

從寶寶還未出生,我便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學習能力,研究了《孕婦怎麼吃》、《胎教影響一生》。每天合理搭配飲食,不健康的零食無論自己多饞,都是不允許的。

每天再累,也堅持走10000步,堅信散步能刺激肚中寶寶的大腦神經元。孩子出生以後,從5個月添加輔食開始,必須葷素搭配,搭配的量有多少克都經過準確計量。

知道了去查看食物的碳水化合物、納、蛋白質等配料表。什麼時候橫抱,什麼時候豎抱,衣服、玩具、奶粉都精挑細選。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寶寶兩歲之前,自我意識還沒萌芽的時候,這一切的安排,她都全部接受。看起來天衣無縫,可是現在不行了,越來越不是我規劃的樣子了。

你讓她吃青菜,她偏不。你強迫她吃,她越不吃,以至於你以後給她的食物,她都小心翼翼先嚐一遍,生怕中了你的招。

你讓她不要撿髒東西,更不能放嘴巴,可是她一個重要的感知器官就是嘴巴。你告訴她不要打人,好好說話,可是在她犯錯的時候,你好像除了通過打她、吼她,沒有別的方法來制止,來來回回之間,多的是雞飛狗跳。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一個太想完美近乎偏執,一個人格獨立不受控,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不是那麼完美。

但是媽媽們瞭解的,就一定是科學的、全面的、容不得一點質疑嗎?

還是僅僅是因為育兒專家這麼說的,在那些專家眼裡,彷彿做不到,就不配做一個好媽媽。

可那些網絡上的專家就真的是專家嗎?他們所信奉的,就一定是對寶寶好的嗎?

邊吃飯邊喝水是不對,那哭天搶地一頓飯吃不了幾口,就對了嗎?後者對小孩健康同樣有影響。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現在你讓她規規矩矩吃飯,她就規規矩矩,沒有自己的主意,沒有小孩的頑皮就一定好嗎?

專家說夜裡陪寶寶睡覺的最好是媽媽,這樣可以給寶寶安全感,可是每天我夜裡陪寶寶醒個兩三次,白天無精打采的,該怎麼面對工作?

如果工作丟了,我自己都沒有安全感,怎麼顧及寶寶的安全感呢?

說起寶寶晚上跟誰睡的問題,有段時間我們每天都在糾結。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寶寶爸爸自從孩子出生以來,和我們一直都是聚少離多。在這為數不多團聚的日子,當然是希望寶寶和我們一起睡的,因為想讓寶寶晚上也在愛的包圍中睡覺,這樣連夢都是香甜的。

但是這個階段的寶寶怕熱,睡覺總是恨不得席捲大半個床,我和寶寶爸爸為了配合寶寶,睡覺就像打游擊戰似的,說實話,我們都睡不好。

更糟糕的是,每次夜裡醒來,寶寶總是“裸著”的,身上的被子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掉的,這樣一來,就感冒了,遭了不少罪。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後來,在奶奶的勸說下,跟著奶奶先睡2天。結果,奶奶說寶寶出奇地乖,大概是跟她睡沒有那麼多熱量,也就沒有亂瞪被子的舉動,安安穩穩,一覺睡到大天亮。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而我和老公也能研究各自的事情,不用為了遷就寶寶而早睡,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身上,畢竟今年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沒兩把刷子,很可能被涮掉,還拿什麼來護寶寶一世安穩。

這麼看來,寶寶好像也不是非跟我們睡不可。


寶寶的一生那麼長,我們真的不能事無鉅細、面面俱到,這也剝奪了寶寶的自主選擇。寶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佈線娃娃,我們只是引路人,不是監督者。

我們只需要在大事上佈局,小事上便由他去好了,最好也能有這種智慧去區分兩者之間的區別。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這一生不僅僅只是要做個好媽媽,也要好好做自己。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那媽媽們,到底該怎麼樣來和自己和解,釋放自己的無處安放的焦慮呢?

  • 降低標準,不憑空放大焦慮

有的媽媽看到自家孩子1歲了還不會直立行走,聽說鄰居家的孩子10個月就會走了,這時,你就焦慮了。以後會不會一直這樣,學東西都比別人慢些,不夠聰明的他在未來能夠過上好生活嗎?

這樣就是憑空放大焦慮,媽媽們很容易與未來聯繫上。殊不知每個寶寶的生長髮育曲線不一樣,可能今天不會的,明天就會了。

媽媽們要學會降低自己的標準,還不會走,那就抱著咯,或者適當鍛鍊都是可以的,多點耐心,因為你的孩子總歸會走的。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孩子的生長髮育,不是考試,沒有硬性標準,留點時間給孩子,慢慢來。

  • 接受事實,以成年人的視覺來看

站在你現在的角度來看,你還會覺得當初沒有好好吃一頓飯重要嗎?你還會覺得當初沒有上最好的補習班重要嗎?面對如今需要的綜合型人才,你還會覺得成績大於一切嗎?

真正的好不意味著好好吃一頓飯、背多少詩、考多少分,而是他擁有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健全的人格情緒、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力,這些才是他受益一生的事情。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 遵循真實的世界,不打造童話

真實的世界就是多樣性和複雜性,你今天覺得旁邊的小孩不懂禮貌,處心積慮地斷絕自家孩子和他的聯繫,以防自家孩子也變成了不懂禮貌。

自家孩子在你的羽翼下,看到的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以為所有的人都是這般彬彬有禮,世界全是一副你好大家好的和諧場景。

直到有一天生活撞見了現實,他又該如何自處?我們要做的就是教他面對事實,如何分辨真善美。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讓他儘早懂得李尚龍的那句:我們是人類,卻不是一類人。

  • 分散注意力,關注自身,提高自己

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的結果就在哪裡。成為了媽媽,我們放了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大事小事盯著不放,束縛了孩子,也完全忽視了自己。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當我們把一部分精力放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就不會過多的關注孩子,對孩子那些日常瑣事也就沒那麼在意了。

董卿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得先成為那樣的人。

積極成長,讓孩子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媽媽,看到一個在路上積極上進的媽媽,這無形中也激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寫在最後: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媽媽。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唐納德·維尼康特說:“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

完美媽媽的人設近乎理性,少了些溫情,學會轉移責任,你會發現寶寶也能和奶奶愉快相處,而自己有更多精力去追求自我。學會割捨放棄,你會發現寶寶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

只有這樣,你才能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孩子也幸福。你們的關係才能回到生活裡去,那裡有母慈子孝,陽光空氣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剛剛好。

“媽,不要再叨叨叨了”:在你的時區裡,放輕鬆



大家好,我是“紅樓閣語”,一名90後寶媽,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有風,歡迎關注,帶領大家領略風的速度和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