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祝橋的傳說

座落在湘鄂邊界的火連坡鎮松祝村,田地屋舍,雅緻祥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民風淳樸,風景秀美,清清的涔水河繞村而過,蜿蜒東去。這裡,有一座全長37米的單孔石拱橋,橫跨南北,古樸典雅。它不僅為南來北往的人們帶來了交通便利,同時也承載著二百多年的厚重歷史,講述著燭灼人心的動人傳說。


松祝橋的傳說


清朝乾隆年間,有孫氏兄弟孫承松、孫承祝,一個從福建漳州府辭職還鄉閒居,一個辦學執教,各得所樂。 誰知有一年,天降大雨,山洪暴發,涔水濁浪滔天,湍急如箭。洪水沖毀了河上唯一一座木橋。承祝先生的兩位得意門生冒險涉水,不幸被惡浪吞噬。驚聞惡耗,先生痛哭流涕,徹夜難眠。兄弟承松得知弟弟痛失學生的悲苦之後,立即趕往承祝家去看望,行到河邊,無奈洪水滔滔,只得望河興嘆,中途而返。過後,兄弟倆談及此事,無限傷感。一個說:在這行人必經之道,沒有了橋,多有不便。一個說:成人之美,恩澤鄉民,也是一件美德。於是兩人商議,共同捐資建橋,為民積德。由兄長承松負責岩石、工匠,弟弟承祝負責架拱木料。
兄弟倆說動就動,立即行動起來。承松打發人四處奔走,請來技藝高超的匠人,承祝髮動人員上山籌備木料,不久工程就正式動工了。當時,為了解決架拱的問題,拱模只好用樹木一層又一層地迭起來。沒想到,拱模剛剛搭建好,山洪一來,被衝得乾乾淨淨。他們覺得好事多磨,在困難面前不能灰心喪氣。等洪水一退,他們就又繼續架拱搭模。可是不久山洪又一次襲來,拱模又被衝得一乾二淨。這樣一次又一次,兄弟倆山上的樹也砍光了。自己沒樹了,他們就去買。或許是他們的行為感動了天帝,天帝召見了司掌雨水的神仙。後來據說這座橋修了兩年,這一帶涔河就幹了兩年,直到這座全靠青石厚板互相咬合,堆砌而成的橋修成為止。


松祝橋的傳說


在這座橋修建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相傳,村內原有一老婦人,丈夫年輕時到江浙一帶販運絲綢布帛銷往荊州、漢口,後因病客死他鄉。婦人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天天吃齋唸佛,焚香膜拜,祈盼丈夫平安歸來。每逢災年,必開倉賑災,廣積善緣,幾十年如一日,後家境衰落,獨守祖基,靠四鄰鄉朋接濟度日。
一天,村裡來了一位年輕的石匠,借住在老婆婆的大屋。活兒沒攬到,卻在老婆婆的家裡吃吃喝喝三十三天,臨走,握住老婆婆的手說:“老媽媽,打攪您這麼久,我沒有什麼可以報答的,昨晚發現您豬欄裡的豬槽壞了,便連夜給您做了一個新的。好人有好報,它一定會給您帶來好運。”說完,便隱身不見。老婆婆誠惶誠恐,急步來到豬圈一看,只見一方長長的淺淺的石豬槽躺在裡面,紋理天然,沒有絲毫斧鑿痕跡,原來的爛豬槽已不翼而飛。老婆婆驚奇不已,認定是神仙點化,連忙磕頭不止。
第二年,兄弟倆到橋峻工之日,才發現橋面第三十三塊石料總難如意。不是高了就是低了,不是前後不勻便是左右不均。原來是底下一塊石材呈“凸”字狀。幾個石匠忙來忙去,急得滿頭大汗。老婆婆聽說後,便跑來對石匠們說:“我家神龕前有一長豬槽,你們去搬來試試,看合不合適,有用就算我也出點力。”匠人們依言抬來豬槽,翻身放了進去,居然不偏不倚,不長不短,天衣無縫,不禁嘖嘖稱奇。承松見了也驚歎不已,獲悉老婆婆守節佈施感動仙人的故事後,大為欽佩,遂認作乾孃,接到府中,悉心照料。老婆婆也因此安享晚年。


孫承松、孫承祝兄弟倆把橋修成之後,峻工之日,原來乾涸的河床上,一股清水從上游悠悠飄來,橋的半弧倒影與橋洞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宛如滿月入水,貴妃出浴,動人魂魄。孫氏後裔為了紀念這兩位澤被後世,彪炳千秋的兄弟倆,遂將村莊更名為松祝村,將這座橋命名為松祝橋,一直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