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美國的學生如何做好防護呢?

海外疫情發展到目前階段,要不要回國成為了很多留學生關注的焦點。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與多個國家僑社代表的視頻會議上表示:“不管回不回,你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疫情要多長時間?回來是不是決定再也不回去了?如果疫情要延緩半年呢?你讀書工作都不要了?第二如果不回來待在那裡怎麼辦?”張文宏主任建議,要採取有效的個人防護,這個病真的可以防,要採取有效的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然後洗手,再加上戴口罩,這三點都採用。“到現在為止,我沒有看到哪個人這三點做得特別好還被感染的,這個可能性很小。”張文宏主任認為,當下做好個人的防護、讓自己不生病是最好的辦法,“生病以後特別醫療資源現在已經出現不充分的時候,我認為是有風險的,現在加緊把自己的防護工作做好,做好以後(感染)這個病的風險,我自己覺得很小。”

“也許是從那一天開始,我的心態有了真正的轉變。之前我一心回國,對其他抗疫方式本能的拒絕和排斥。此時我不得不靜下心來,研究其他國家為何與我們不同。身在海外,我需要理解外國人的行事邏輯,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風險是什麼,而我能否獨自承受這些風險?走或留,都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要在短時間內理清錯綜複雜的局勢並做出判斷,磨練的是心力。

我清點了家裡的防護物資和食物,帶上口罩、手套和墨鏡,出門去了超市。一路不斷有人打量我,我都快步走過。距離上一次到超市屯貨已過半月,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親眼看到被掃空的貨架時,衝擊力依然不小。紙巾、雞蛋和肉類都已經空了,但還好,其他貨架仍能撿漏。我迅速拿上保質期長且足夠管飽的食物,回到家填滿了冰箱。

留在美國的學生如何做好防護呢?

重新清算和確認好一個月的食物無誤之後,我打開微信家庭群,寫道:“我決定不回國了。”放下手機,一顆一直懸著的心終於因為堅定地做出了決定而塵埃落定。但無可避免的,這個決定也許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更因他們後來無私地選擇尊重我的決定,感到更加歉疚。海北天南,我仍欠他們,和許多人一聲當面的道謝。

何其有幸,身處在這艱難的時刻,當我嘗試以力所能及之力幫助他人時,世界卻讓我接受到了更多來自他人的愛與幫助。籌備武漢募捐時,中國駐美國使館的外交官為我們牽線搭橋,溝通運送物資渠道;喬治城大學的各國同學坐在一起,為武漢兒童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畫畫,手寫明信片;崔天凱大使親自與留學生對話,向留學生們發放補貼用於購買防護物資……

留學生獨自在海外,但我們並不孤單。2020年,陽春三月,武漢和華盛頓的櫻花相繼盛開,我們終於迎來了這座城市最美的季節。

時光如流,我們是這時代洪流裡渺小如微光般的存在。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在日復一日的宅家生活裡,我們仍能用樂觀和堅強,為平凡的日子創造新的快樂,繼續頑強地生活。這個春天,也終將因它的不凡,被永遠銘刻進歷史中。”

(作者為美國喬治城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

我們很多學生都在美國留學,在美國不同的城市和大學,堅強的相信新冠可以防護,疫情可以過去!

這個春天,也終將因它的不凡,被永遠銘刻進歷史中。祝福你!

留在美國的學生如何做好防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