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與看到


看見與看到

神經病學家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在他的《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書中講述了一個盲人復明的真實故事,我們本以為這將是幸福的開始,然而結局卻是悲慘的。

看見與看到

維吉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農場,自幼就因病而雙目失明。他會閱讀盲文,作為一名優秀的按摩師,在一個教區過著安穩平靜的生活。後來,他結識了視力正常的女友艾米。艾米一次在做眼科檢查時帶著維吉同往。眼科醫生也順便檢查了維吉的眼睛,發現他只是白內障,視網膜正常,可以通過手術治癒。在艾米的慫恿下,維吉接受了手術。手術很成功。

人們都等待著維吉解開紗布重見光明的那一刻。然而,當維吉睜開眼睛時,他感到光線刺目,只能感覺一些色塊在晃動,看不清人的面孔,分辨不出空間的遠近和物體的形狀。

在艾米的幫助下,維吉不斷學習通過視覺來重新認識世界。但是,把40年失明生活獲得的一切感知經驗完全拋棄再建立全新的認知方式是非常痛苦的,這如同重生一般。

看見與看到

維吉雖經艱苦的努力,但始終未能獲得真正的視覺。他分辨不出人臉,看不清形狀,只能看見顏色。如果不在觸摸的輔助下他對周圍事物無法形成視覺認知。在痛苦的掙扎中維吉患了貪食症,體重驟增,身體健康嚴重惡化,失去了工作、住房和原有的一切。最終,維吉在精神上徹底放棄了視覺,再次永久地失明。

一雙正常的眼睛獲得的視覺信息如果沒有大腦有效地構建、排序和解讀就不能形成視覺。視覺需要從出生開始不斷地學習,經驗逐漸地積累,大腦視覺中樞才能建立起龐大繁複的空間、形狀、色彩、運動等解讀模式。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大腦就很難再重新構建真正的視覺。維吉的大腦沒有裝視覺處理程序,無法解讀視覺信息,即使能看到,卻看不見。

古人所謂"心明眼亮",即只有大腦能解讀,眼才能看見。如果沒有預裝的信息處理系統,收到的都是亂碼。

看見與看到

吳伯凡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談到看見的"見"有兩重含義,一是主觀的"見",即發現和感知;另一個是"現",是客體對主體的呈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之上,有人看到蒼茫,有人看到荒草,而有的人確實看到了牛羊。同樣的場景,每個人看見的卻可能不一樣。登幽州臺的人多了,只有陳子昂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喟嘆,是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不是,是他的心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同樣,"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李白將心敞開投射在敬亭山,在孤獨、靜默、安閒中相互照應,才能彼此理解。

看見與看到

翻譯《瓦爾登湖》的徐遲先生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屬於夜晚的書,白天根本看不進去,讀來也平淡無奇。但當夜晚來臨,在寧靜的環境裡讀此書會覺得"字字驚人、語語閃光、感我肺腑、沁我心脾。"可見,想要"看見"某種東西,是要有某種"機遇"和"場合"的,不是簡單"看到"而已。

一部《紅樓夢》,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同樣的字句,但感受到的卻是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年齡讀《紅樓》感受也是有非常大的差異。不是我們的眼睛變了,而是眼睛後面的"心"變了。隨著我們閱歷的豐富,人情冷暖的體味,我們才能感受一段平淡話語背後更深的意味。你的心只有一個"C"音,你就只能聽到"C",你的心是全音,你就能聽懂旋律,你的心裡有一個交響樂隊,你就能理解貝多芬。

低水平的棋手還在苦苦思索下一步棋的應對,高手看一眼就已明斷勝負。新手只能看到眼前,而高手能看見全局,這是眼界的不同。所謂"名師出高徒",是因為名師有非同一般的視野和眼界,能見常人所不能見,感常人所不能感,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

施展在他的《中國史綱》前言裡也引用了維吉重見光明卻視而不見的例子。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追求成功成了每個人奮鬥的目標。文學、歷史、哲學這些毫無用途的學問既不能創造經濟價值,也無助於成就事業。但正是這些無用的東西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內心,瞭解我們從哪兒來,將要向哪兒去,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人。世界是複雜多變的,我們必須擁有更多的視角、更廣的視野和不同的思維模式,才能在歷史的進程中應變自如。

看見與看到

我們自小的教育過度單一化,應試教育又進一步凝固我們的思維方式。追求統一答案、統一模式使我們喪失多視角、多維度的開放創造性思維。單一的思維模式在某個時期、某個環境可能很有用,一旦環境改變,變得複雜多變,這種思維模式就會成為你的障礙,你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見真相。如果不在早期培養多視角的思維方式,就可能喪失"觀"或"見"的能力。"觀"可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見"可以是創見、先見、獨見。你沒有更廣更高更遠的"觀"和"見"的能力,固守著偏見、陋見、妄見,那麼世界很多奇妙的、豐富的、深邃的東西也就不再向你展現。

看見與看到

據說馬雲常說,"我們不是因為看見而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見。"這來自猶太人的一句話:"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這話聽著有點兒唯心,我們從小都是受唯物主義教育長大的。你每天在網上、朋友圈看到那麼多信息、新聞、消息,如果你的心沒有定念、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你根本無法分辨真偽,只能人云亦云,這就是能看到,但看不見。


部分文字摘自吳伯凡《得到·認知方法論》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異議,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