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隋唐系列之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下)

1

底層寒門沒有形成力量


很多人會說,隋朝不是實行科舉制度嗎?隋煬帝怎麼不依靠科舉選拔上來的草根寒門官員的力量來對付門閥老爺們?

​「深度」隋唐系列之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下)

經過幾百年的動亂,兵荒馬亂的時節底層百姓哪有那些典籍,那時候的印刷術還不夠普及,書籍是奢侈品,跟如今的蒂芙尼一樣,普通百姓家庭是很難擁有書籍的。

此外,那時候的書籍基本在貴族門閥內部流轉,很少流向底層百姓的。底層百姓能接觸到典籍的機會並不多。而且教育在當時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一個底層出身的草根很難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好比今天的鄉鎮學校與人大附中比較師資,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和玄學僅僅在上層社會盛行,門閥更是家學傳承。世世代代積累的教育思想觀念。老子傳給兒子學問,或者是家族長輩親自教育後代。著名的門閥王氏和謝氏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謝氏家族靠儒學起家,靠玄學贏得名聲,靠軍功擠進一流門閥。底層百姓呢?沒有書籍也沒有好的師資力量。起跑線根本不一樣的。

能夠養得起讀書人的底層百姓家庭也不多。多數底層百姓生存都是最大的難題。讀書最起碼得吃飽穿暖。

所以,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大部分還是上層人士的子弟。

哪怕寒門的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考上,考中進士後是需要分配工作的。那時候公務員系統都是門閥貴族的圈子,身邊都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公子哥。

一個寒門出身的新人無依無靠,備受排擠,也分不到什麼好崗位。

晉升更是難上加難,除非投靠門閥集團,跟統治階級合流,那樣就成為門閥的附屬品。自己說了不算。

所以,那個時候雖然實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但是寒門上來的官僚勢力很微弱,螢燭之光比明月之光而已,更像是一個門閥體系的點綴。所以隋煬帝也無法依靠他們。


2

上層徹底得罪了,那麼中層呢?

在隋文帝鞏固統治後,雖然對門閥貴族不能深度得罪,他們資源多實力大,但是非門閥貴族的官吏還是可以好好治理的。

隋文帝進行了精兵簡政,對公務員系統進行大規模裁員,把州郡縣縮減為郡縣兩級,就好比現在把省市縣變為省直管縣,把大量的官吏變成了普通百姓,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隋文帝制定《開皇律》,這個是主要衝著官吏集團來的,很多條款類似今天的公務員管理條例。

比如官員每年都要KPI考核,不合格罷免;如果被百姓投訴到一定數量,罷免;如果連續三年考核合格,輪換。這樣就避免一個官員在一個地方呆的太久,滋生地方割據。

再比如,官員一旦被查出來是受賄,一旦查實,不論金額多少,一律死刑。隋文帝的兒子楊俊因為私生活有點混亂被隋文帝知道,直接免職被關幽閉。哪怕大臣們集體求情也沒用,隋文帝採取對兩頭寬中間嚴的政策,讓中下層的官吏叫苦不迭。

隋文帝比較會做人,隋朝推廣自己的隋五銖,但是為了拉攏關隴門閥,爭取門閥老爺們的支持,他允許關隴門閥可以私鑄貨幣,並用這些貨幣向中央納貢。

​「深度」隋唐系列之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下)

隋文帝是採取依靠門閥,造福百姓,打壓中間官吏集團的策略,拉兩頭打一頭。

但是,隋煬帝延續隋文帝對官吏集團高壓政策,並且猛烈升級變本加厲。

隋煬帝推出一個“告緡令”,要求百姓揭發土豪、長官的問題,有能糾告者,沒賊家產業,以賞糾人”如果家裡有窩藏贓款的,會抄家沒收財產,甚至要殺頭。這樣,官吏集團就痛恨隋煬帝。

官吏集團對隋煬帝是恨之入骨的,隋煬帝對官吏採取的是高壓政策。後來,山東發生旱災,很多地方絕收,隋煬帝命令開倉賑災,結果呢?

官吏們把糧食拿出來高價在市場上兜售,普通百姓買不起,很多就活活餓死。然後很多人就會把怨恨怪到政府,隋煬帝又成了背鍋俠。

官吏們想:以前你整我們,現在我們也將你一軍。官吏們懷著報復的心理。

隋文帝的時候,為節約中央財政,他在各個地方設置鑄錢爐,分設糧倉,地方官員可以調動部隊來處理地方動亂

地方實行府兵制度,農民可以放下鋤頭成為士兵。這就給地方割據的設置非常好的條件,這也是隋朝後期各地暴動起義多的原因。地方官員不高興,就可以列出隋煬帝一大堆問題,什麼壓迫百姓、窮兵黷武、不體恤百姓之類的。

老百姓容易忽悠,他們非常盲從。一忽悠就信了,畢竟侷限性很大。老百姓認為是隋煬帝讓他們多出錢多出力幹活去修什麼大運河,長城,他們也沒有拿到好處。

他們就跟著造反,就不用再服徭役繳納賦稅,甚至還能去搶糧倉府庫,改善下生活。

​「深度」隋唐系列之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下)

隋煬帝自己還以為賑災了,他盤算過,糧食儲備可以吃很多年,根本不用擔心。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官吏集團用天災來發財。千算萬算就是算不準人心。

一邊是堆積如山的糧倉,一邊是飢腸轆轆的饑民,饑民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去搶佔糧倉。所以,山東就成為隋朝的一個起義活躍地帶。起義是此起彼伏。擋都擋不住。


3

中層官吏集團,隋煬帝也得罪,底層百姓呢?

修建大運河,隋煬帝徵調了540萬農夫,這些都是青壯年為主,那時候青壯年一大半都被他調走了。徵發了幾百萬人修建大運河、長城,還有徵討高句麗。老百姓要無償服徭役、交稅、打仗,民怨沸騰。每個人心裡都是一萬個神獸跑過,叫苦不迭。

對百姓來說,困難是具體的:一家兄弟、父子幾個要去打仗、去服徭役、繳納重稅。

但是仇恨卻是抽象的——他們恨的就是隋朝,恨的就是那個控制隋朝的皇帝。

古代信息不對稱,天子只能通過官吏集團來傳達信息,推行政策。得罪了官吏集團,老百姓肯定會把問題怪罪於皇帝身上。一把手就成了背鍋俠。

門閥心、官吏心、富豪心、百姓心都沒有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煬帝都失去了,能不亡嗎?

這個就是平衡術,一個帝王,總要讓一部分人當下受益(而不是未來受益),這樣才有一個可以背靠背的依靠力量。關鍵點:當下收益,而不是未來。

很多人是無法著眼未來的,雖然皇帝一再強調著眼未來,但是這個往往是一廂情願。

隋煬帝后期的錯誤就在這裡,他同時得罪各個階層,沒有給哪個階層發糖果,雖然他是為了子孫萬代,造福後人。但是,能要求人人都有他這個境界和覺悟嗎?畢竟多數人都是短視的,只顧眼前的人多。

門閥貴族的裂土稱王,叫做土崩。底層百姓的揭竿而起,叫做瓦解。一個志存高遠,大手筆改革的浪漫主義者楊廣,幾乎同時得罪各個階層的人,最後被殺,子孫也一起被殺,讓人唏噓不已。

​「深度」隋唐系列之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下)

4

隋朝滅亡的原因總結

一、人口增長速度遠超耕地供給增長,導致人均耕地減少。並沒有來得及改革土地制度,同時進行許多超級大工程,打突厥,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營建大運河,興建東都洛陽,興建寺廟,修築長城,建設水利工程和糧倉。這些都需要老百姓的賦稅和徭役,百姓的負擔超過承受能力

二、國家認同感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隋煬帝就丟棄掉大本營關中,又得罪山東的北方大地,江南又沒來得及立足,缺乏一塊強大穩定的根據地

三、同時得罪門閥貴族、官吏集團、土豪地主和底層百姓,沒有一個當下明確的受益群體,隋煬帝成為孤家寡人。第四,寒門的官吏勢力還沒有成氣候不足以平衡關隴門閥的時候就向門閥集團宣戰,時機不成熟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隋朝很快強盛又快速土崩瓦解。隋煬帝步子邁的太大,他太著急。最後的結局是悲劇性的。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這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寫照。

但是,當下無人受益,別指望每個人都和他一樣的高瞻遠矚和志存高遠。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但是多數人想不到這一層。

滅吐谷,討突厥,徵高麗。勞民耗兵傷財,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步步為營,可與漢武齊功。開科舉,建東都,修運河。眾叛民反親離,得已留青史。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代代相傳,當和禹舜同名。

這是一個研究隋朝歷史專家給隋煬帝的評價。

隋煬帝就是太自負、太著急,步子邁的太大扯到蛋了。

如果隋煬帝可以妥協一點,可以慢一點,會不會隋朝國祚更長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