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一直不漲,農資價格卻升高?專家這樣解釋


糧價一直不漲,農資價格卻升高,啥時候糧價上升?聽聽專家咋說。

在過去種地是本分,現在種地的可就會被人看不起了。如果一個大男人不出去打工,只依靠土地的種植生活的話,那收入只會越來越窮,只能管夠生活的開支罷了。因此現在的農村很少會看到青壯年群體在家裡種地,就算是種地也都是副業。主要的原因還是種地不賺錢了,在過去糧價很高,物價很低,所以農民的生活壓力不是很大。但現在的物價已經上漲很多倍了,糧價卻一直穩如泰山。


糧價一直不漲,農資價格卻升高
如果說糧價不變,生產中的成本降低,那農民自然是不會有什麼怨言的。但實際上農民的收入卻一直在降低,農資成本一直都是直線上漲。但此時的糧價還是不漲,已經不符合經濟市場的規律了。

現在的老農十分納悶,辛辛苦苦半年,收入卻逐年降低,今年的玉米算了一下才獲利300元,還不如一天的工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糧價一直不漲,農資價格卻升高?專家這樣解釋

產量過剩
現在的3大主糧產量一直都在不斷的增加,今年的玉米、小麥一直都在臨儲的拍賣中,水稻的最低收購價直接下降了1.5毛錢。這些都是因為產量過剩的原因,畢竟現在的農業發展中,需求才是決定價格的因素。但產量的逐年過剩,價格上自然只會逐年下降。雖然散戶們的成本升高,但那些家庭農場的生產成本低,對糧價也能夠接受。
質量變差
過度的土地開採,只會讓土地的肥力降低,在莊稼的種植中也會出現質量變、品質變差的現象。當然現在的天氣也成為糧食質量逐年變差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的極端天氣比較多,往往在莊稼最關鍵的生長期,受到非常大的打擊,這樣品質自然是下降。
品質的下降將會直接導致價格的直線”下降。如果不達到國家的收購標準,那價格還會更低。

糧價一直不漲,農資價格卻升高?專家這樣解釋

進口量比較大
我國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2018/19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為400萬噸,進口玉米300萬噸,進口稻穀(按70%出米率折米)450萬噸,全年大豆進口8803.1萬噸,似乎這個數字一直都在增加。之所以進口量.上漲,還是因為國際糧價比較便宜,同時糧食的品質上更優異。比如說大豆,出油率可以達到23%,但國內的大豆還達不到20%。正因為如此這些糧食也會被企業競相的進口。在國際糧價的影響之下,糧價只能降低。
農業的現代化已經初步顯現出來,農民也需要及時的轉變過去的小農思想,通過規模化的土地流轉,獲得更高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