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鎮“巾幗新農人”張延風:“農業很有奔頭”

今年50歲的張延風從小在農村長大,結婚後,和丈夫邢海英來到城區打拼,當過服務員、做過銷售,多次創業還開了一家烤肉店,小日子過得津津有味。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2017年她轉讓了店鋪,在別人差異的目光下,去了四川學習蘑菇種植技術,一年後回到新城“重返”農業。

新城鎮“巾幗新農人”張延風:“農業很有奔頭”


新城鎮“巾幗新農人”張延風:“農業很有奔頭”

創業艱辛。“我當時去了我朋友家看人家的蘑菇長的特別好,就問能賺錢不,朋友說蘑菇種植在西北地區前景不錯,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我決定在咱們新城也種蘑菇,家裡人當時也很支持我。”張延風說到。2018年張延風跑前跑後,在鎮政府和村委會的支持下流轉了轄區青石臺村10畝撂荒土地。“手續齊全,基礎建設起來,我心裡就有底了”。張延風把多年的積蓄全部投入到蘑菇產業上,錢不夠就跟親戚東借西湊。歷時3個月40米×8米的9個食用菌棚投產使用,預堆、建堆、翻堆、發酵、進棚播種、播後覆土、覆土後的管理和適時採收,張延風對每個流程都不敢馬虎,每天溫度要定時查看,溼度不夠就要用噴霧機加溼,溫度高就要噴淋降溫,空氣要定時流通,菌包配料必穿防護服。“雖然說比咱們農民種地輕鬆,但是每個環境都得操心好,一旦出錯蘑菇出產率低,就等於瞎忙了,做什麼事都得先苦後甜,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張延風很認真的跟鎮上的幹部說。

苦盡甘來。2019年3月張延風的第一茬蘑菇出產。“一個菌棚年產量15萬斤,一年兩茬,根據當時的行情一個棚淨利潤在15萬元左右,每天蘑菇都在採收,我的辛苦沒有白費。”說到這裡張延風流出了喜悅的眼淚。“我們主要的銷路是張蘇灘、榆中的定遠食品採購中心,產量好的時候每天配送1000斤,一般都在800斤左右”。“青石臺海拔高,早晚溫差大,再加上政府近幾年的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一下改善了很多,滿山都是樹,環境好有助於蘑菇菌類的生長。場子裡有2個固定技術員和3個固定採摘員,忙的時候就把周邊的村民找來採收,村民們也很願意幹,最忙的時候找了20多個村民來幫忙。”在張延風的話語間,致富帶動當地村民就業的想法已逐步構建。

擴產增容。2020年3月,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張延風又在青石臺村流轉了約20畝土地,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完成了土地平整,成立了蘭州綠源山珍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我們現在一步步走向正軌,我也要帶動村民致富,這20畝地規劃建設20個45米×8米的溫室大棚,10個種植香菇、5個種植平菇、5個種植雞腿菇。再加上動力電的問題鎮政府和村委會已經幫著解決了最近幾天就能使用,建了3個60方的蓄水池,加溼和包菌料的時候就能派上大用場。後期在鎮政府的引導下,我還想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合理利用生態資源,雙管齊下。在這20個溫棚的生產方面上,我有一個初步的構思,與青石臺村的村民達成共識,尤其是精準扶貧戶、生活困難的村民,去承包新建的蘑菇種植大棚,所有的技術和設備我全部投入,讓村民零費用承包,教會村民蘑菇種植的流程,出產後按照市場價格和等次進行收購,產量多、品質好,村民就掙得多,反之長期不好的我就會勸退。錢是掙不完的,我一個掙錢,還得多想著別人呀!”張延風出乎意料的想法讓在場的人紛紛為她豎起大拇指。

除了發展生態蘑菇種植,張延風還想把“互聯網+農業”“電商+就業”“市場+公益”作為發展戰略,打造連接城鄉、服務農民的“無公害生態種植”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轄區的農產品都可以藉助平臺進行銷售、推廣。流通環節縮減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生態蘑菇基地擴產增容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張延風覺得,農業是“很有奔頭的產業”,能讓更多的村民共享奮鬥的成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