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法國"壓制"的普魯士,憑藉什麼"復仇"成功,翻身奪霸權?

1815年,拿破崙戰敗於滑鐵盧後,法蘭西第一帝國正式結束,自此歐洲命運的天平開始偏向他的對手—的意志,法蘭西自此永久性地失去了主宰歐洲大陸的機會。此時,耶拿戰役戰敗後的德國,通過國內一系列改革措施,國力迅速崛起。

一直被法國

1861年,威廉一世就任普魯士國王,次年任用“鐵血宰相”俾斯麥。同屬鷹派,崇尚武力的兩位領導者企圖發起一場對法復仇之戰一雪前恥,最終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

普法戰爭是19世紀耶拿戰役之後法德進行的第二次殊死較量,戰爭由1870年法國拿破崙三世發起,最終以普魯士1871年1月的勝利而告終。在這場戰爭中也出現了兩位著名人物分別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和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

一 戰爭如何成了普法兩國的首選?

1 俾斯麥精心策劃統一三部曲

拿破崙時代落幕以後,歐洲又回到了以前各自封建割據的時代。與當時已經完成了統一民族國家構建的法國、英國相比,德意志境內還零落分佈著大大小小三百多個邦國和1700多個爵士領地。各領地之間互設關卡,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全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反封建反壓迫精神深深影響著它的鄰居---德意志,因此越來越多的日耳曼人開始意識到建立一個民族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意志是何等的重要。

1862年,當時德意志境內的普魯士邦國實力雄厚,為了實現德意志的強大,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發表了統一德國的“鐵血演講”,並在1866年相繼完成了普丹、普奧兩場王朝戰爭,統一了北部各邦,普法戰爭作為俾斯麥統一德國三部曲的最終章,正式成為俾斯麥的心頭大患。

2 法國國內矛盾尖銳,拿破崙三世轉移危機

1848年,路易波拿巴依靠拿破崙一世的豐功偉績和影響力,成功通過選舉成為法國共和政體下的總統。但是好景不長,他因沉迷於追隨拿破崙一世的強大帝國夢想,於1852年發動政變,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帝國。

一直被法國

沉迷帝制的拿破崙三世由於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的民心所向背道而馳,他國內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當時法國的軍隊在經歷克里米亞戰爭和意大利戰爭勝利後士氣高漲,根本看不起普魯士的發展,因此拿破崙三世為了轉移多內矛盾,也為了佔領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進而稱霸歐洲,意圖主動挑起戰爭。

二 普魯士復仇之戰取勝的原因

普法戰爭的爆發起源於1870年的一場電報,當時由於俾斯麥刻意通過“埃姆斯電文事件”殘忍拒絕法國要求,進而激怒法國,引爆戰爭。果不其然,1870年7月19日,拿破崙三世主動對普魯士宣戰。可是誰曾料到,戰爭雖由法國發起,卻以普魯士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了羞辱法國選擇在巴黎凡爾賽宮進行加冕稱帝的儀式。到1871年5月普法戰爭結束時,法國被迫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賠償50億法郎,並割讓了歐洲西部重要的能源中心:阿爾薩斯——洛林一帶。

這場戰爭中普魯士大獲全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普魯士復仇計劃已久,準備充分

其實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早在戰爭爆發五年前就曾預言普法戰爭終究不可避免。

一直被法國

究其原因,俾斯麥用自己的戰略眼光觀察到之所以德意志南部各邦仇視普魯士就是因為有法國在背後煽風點火,挑撥離間,並且他預測法國肯定不會允許德意志北部與南部統一起來,

遲早有一天法國皇帝會將戰爭強加到自己的頭上。

因此到了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時普魯士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軍隊和武器籌備計劃,其作戰首領毛奇將軍甚至早在1857年就已開始普法作戰計劃。相對而言,法國軍隊因為拿破崙第二帝國國內政局動盪,軍事組織存在嚴重缺陷,戰前動員不足等問題頻發,戰爭慘敗似乎早已註定。

2 普魯士作戰組織周密,上下協調

普魯士能夠取勝的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它有一套非常發達的軍事參謀體系。1866年6月,普魯士國王任命毛奇為總參謀長,統領軍隊一切權力,其地位甚至高於國王本身。

毛奇也不負所托,任命之後立即根據戰爭需要對總參謀部進行擴大改組,使得總參謀部成為協調全軍上下的最高指揮機構。當時的普魯士軍隊中參謀人員多達135人,軍中盛行不看軍銜只看參謀的優良作風。

相較而言,法國則缺乏這樣龐大的參謀總部充當智囊團,軍中指揮體系過於僵硬。當時法軍中的威爾迪將軍對法軍作戰指揮體系有過這樣的描述:每天上午法軍指揮部進行一次參謀會議,然後請求國王批示,國王批示意見在陸續下放給前線各指揮官。

一直被法國

這樣由上而下的指令傳達幾乎不能允許當天有什麼意外情況發生,下級指揮官只能在不違反命令的情況下,臨時做出各種決定,有的時候可能為此破壞了大局。

此外,法軍中拿破崙三世好大喜功,缺乏作戰指揮經驗卻要統領主力部隊。部分軍中元帥例如巴贊不信任參謀總部等等因素都造成了軍隊種種決策失誤。

3 普魯士武器先進,戰略機動靈活

19世紀普魯士社會經濟逐步發展之後,其開始軍事武器的研發與應用研究,相比之下法國則不思進取。

例如1865年德國毛瑟設計出世界上第一隻可以裝金屬彈頭,射程達1600米的後膛單裝步槍。1870年普魯士組建了野戰炮兵和攻城炮兵團,研發出了口徑150毫米的加農炮和300毫米的臼炮等等,多種新研發武器廣泛應用,而法國還在使用當時較為落後的線膛加農炮。

毛奇在這場戰爭中充分發揮了他的指揮天才,為了提高軍隊的靈活性,毛奇堅持普魯士軍隊各級將領“多下達指示,少下達命令”。在作戰隊形上,毛奇提出連縱隊和營縱隊相結合的方式。

一直被法國

敵方使用炮兵火力較強時,普軍則用連縱隊,火力較弱時則使用兩個連的雙縱隊陣型,平時則採用營縱隊的形式。此外,毛奇還堅持通過激怒敵人,讓敵人首先發起進攻,然後自己通過側翼包圍和迂迴攻擊的形式避免正面血拼,而是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三 歐洲大陸霸主的易位

1 鉅額賠款使得法國戰後一蹶不振

戰後的普魯士試圖通過讓法國簽訂《法蘭克福合約》,用鉅額的戰爭賠款徹底摧毀法國。雖然賠款金額高達50億法郎,但是法國通過大量發行國債和外貿收益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償清了賠款。

但是戰爭的惡果遠非這些,普法戰爭中法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領土遭到淪陷,普魯士在佔領區大量破壞法國的重要工礦企業,把它們洗劫一空。此外,普魯士還在佔領區實施強行徵集政策,致使法國諸多工廠停業,國內財政金融混亂,物價上漲,物資緊缺。

這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帶的失守,由於當時礦鐵資源是歐洲工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而洛林作為歐洲最大的鐵礦區,法國在此地失守直接導致了法國冶金工業產能直線下降。另外該地區的不錯的棉紡織業和龐大的耕地人口都為法國經濟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2 德國完成統一,變身世界經濟強國

普魯士通過普法戰爭完成了自己國內統一的最終章,自此德意志境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市場和經濟體系。統一後的德意志,政治上中央收歸原先各邦的立法、外交與軍事權力,經濟上全國統一貨幣,國內市場趨於穩定,貨幣制度實現了統一,為其國內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一直被法國

此外,德意志依靠《法蘭克福合約》直接獲得的約50萬法郎戰爭賠款為自己國內的工業體系恢復提供了強勁的資金支持。

戰後德意志國內大修鐵路,興辦工礦企業,工業勢力大大增強。至於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德國直接佔有了其領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在阿爾薩斯,德國吞併了當地的棉紡織業後,棉紡產量幾乎翻倍。

洛林地區豐富的鐵礦石資源更是為德國早期的工業化立下汗馬功勞,1913年德國國內約75%的鐵礦石都只來自於洛林地區。總而言之,普法戰爭使得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前列的經濟強國,歐洲霸權自此也完成了由法至德的交接。

參考文獻:

1 李富森:《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取勝的軍事原因探析》,《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2 喬麗萍:《普法戰爭對法德兩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3 賈浩:《普法戰爭賠款後果辨析》,《科學經濟社會》,2017年第4期;

4 李金城:《普法戰爭的起因及影響分析》,《政策與商法研究》2019年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