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之鄉翁牛特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山脈與七老圖山脈匯接地帶。東麓,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總土地面積11882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既有高山漫甸,又有沙漠草原。地域遼闊,物華天寶,全旗總人口47萬人。是一個蒙、漢、回、滿、朝鮮、壯等多民族群眾居住區。


龍鳳之鄉翁牛特

烏丹新城


翁牛特這一名詞,起稱於清代,漢譯“諸王之地”。元代在這裡建有全寧路魯王城。皇帝下詔先後封了弘吉刺部特薛禪的五代後人為魯王。元朝歷代皇帝的17名心愛公主先後下嫁給魯王。從1295年到1329年的34年間有史可查用於修建全寧路魯王城(烏丹城)共耗巨資50萬錠。後人稱魯王城為北方“紫禁城”,簡稱為紫城。翁牛特旗政府所在地的烏丹,其名取紫城之意,實為避開與北京紫禁城相諱,取烏為黑,丹為紅,合起來是紫的意思,稱為烏丹城(蒙譯:寶日浩特)。


龍鳳之鄉翁牛特

烏丹敖包山


翁牛特歷史悠久,從上窯舊石器人類故居,到新石器300多處遺存的發現;從夏商周巖畫,到秦漢唐中原來使的足跡;從遼金元城邑遺址,到明清的民俗遺風。這裡的歷史從沒斷代過,而且延續至今,地名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遼代這裡設兩州:永州、豐州,金代更名為全州,元代改為全寧路,明代定為全寧衛,清代稱為翁牛特,沿用至今。


龍鳳之鄉翁牛特

中華第一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距烏丹以北9公里的賽沁塔拉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遺物——大型碧玉龍,經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鑑定為“中華第一龍”,把中華文明史向前追溯了1500多年,翁牛特旗被稱之為“玉龍”之鄉。2002年,在距烏丹東南60公里的龍頭山出土了一件陶鳳杯,經考古專家郭大順先生鑑定為“中華第一鳳”。從此,翁牛特被世人稱為“龍鳳之鄉”。


龍鳳之鄉翁牛特

陶鳳杯


龍鳳之鄉,自古賦予了靈氣,境內有四條名河(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少郎河、羊腸子河)從這裡流過,有其甘、布日敦諾爾(湖)等20餘處湖泊,又有庫容量為26億立方米的紅山水庫,水域面積堪稱赤峰十二個旗縣區之最,全旗近十年來,僅開發的水稻面積就達20多萬畝,2004年在國家工商局註冊的龍鳳牌有機綠色食品就達33個,其中這裡生產的大米因米質肉香、口感好,成為大中城市上星級賓館以及中南海的特供品。


龍鳳之鄉翁牛特

玉龍沙湖


龍鳳之鄉翁牛特

玉龍沙湖


有史料記載,從元代起這裡就定為宮廷養馬駝、育牛羊之地。這裡豐富的皮毛資源,引來了四方工匠。元代在全寧路設有釀造局、皮氈坊、金銀提舉司等。清末民國初期,北方百姓流行戴“烏丹氈帽頭”,那時曾在奉天(現瀋陽)設專櫃大量經銷。烏丹氈帽頭採用當地優質絨毛做成,氈帽頭呈半圓形,雙層氈,通常將裡層中間剪開,成為左右兩個較大的半圓形帽耳朵和前後兩個較小的半圓形帽舌頭,天熱時將帽耳朵折回帽頭內,天冷時,將帽耳朵翻出。這種傳統工藝曾以彈力大、鹼性小、樣式美、色澤新、不走型而著稱,深受人們的喜愛,幾百年不衰。


龍鳳之鄉翁牛特

草原牌呢禮帽


元代曾把烏丹附近的鴨雞山稱為氈帽山(《元史》有記載),它像元代蒙古族戴的飾帽,正中高兩頭低,又酷似帆船一樣的山,從那時起氈帽形狀到現在變了若干種樣子,但其工藝、原料始終沒大的變化。古人戴上氈帽可以防箭頭的刺殺。相傳,1360年全寧路魯王城遭到關鐸、潘誠率領的萬名起義軍的進攻,義軍入城尋找魯王,魯王馬某沙見事不妙,到氈帽坊換上百姓衣服,拿起一頂氈帽戴在頭上,躍馬衝出包圍,他頭部中箭,但卻沒傷著骨肉,就因氈帽保護了他。


龍鳳之鄉翁牛特

燈籠河草原


龍鳳之鄉翁牛特

紅山水庫


時隔580年,抗日將領馬占山在一個秋冬季節,帶領一支抗日隊伍來到白音布統,日寇得知他們的行蹤後進行圍剿,馬占山所部趁一個雨雪之夜撤到山溝裡,日軍見到這支戴氈帽的隊伍就打。子彈射在頭上,但不見人倒地,反而越打人頭越移動。馬占山的抗聯英雄借天黑地勢熟而脫身。後來才知道,馬部戰士戴的烏丹氈帽頭能防彈,每人都有兩頂,合在一起戴上,氈帽只要雨水一淋,子彈很難打穿。後來人們稱這氈帽“夏抗炎、冬抵寒,遇到戰事防子彈,逛街走親很受看”。


龍鳳之鄉翁牛特

蒙古族刺繡


侵華日軍佔領烏丹後對這裡的地毯非常賞識,坂野龜一(偽翁牛特旗政府參事官)得知烏丹匠人王振義曾給溥儀做過皇用地毯,下令照皇宮二龍戲珠的圖案做一批不同龍雲形態的地毯,當這批地毯做成運回日本時,他立即把烏丹地毯廠封閉起來不許再生產。其目的是讓這批圖案各異的地毯成為獨品珍藏。解放後,當地政府相繼組織地毯、皮革、絨毛匠人,生產長城地毯、鴨雞山牌禮帽、雲龍牌皮鞋。這些地工產品曾走俏全國,這裡匠人設計織做的長城地毯曾送到人民大會堂參展,市旗兩級地毯廠生產的手工地毯每年以十萬平方米的規模銷往海外。


龍鳳之鄉翁牛特

雲龍牌皮鞋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的人們出差喜歡在北京買些鞋帽之類的東西。我的一個同事從北京很繁華的東風市場買回一雙皮鞋,準備贈送給朋友,回來仔細一看,卻是烏丹當地產的雲龍牌皮鞋,這件事曾成為人們一時的笑談。上世紀八十年代,雲龍皮鞋在北京王府井設專櫃經銷過,生意非常好。雲龍品牌與這裡出土的碧玉龍一同被世人所知。“中華第一龍”1984年首次在《中國畫報》登出後,其名譽滿中華大地。之後這裡又出土了若干條玉龍,有黃的,有白的,有碧綠的。有的漂洋過海堂而皇之登上外國的展館和拍賣場……


龍鳳之鄉翁牛特

少郎河


這裡的先人,以龍文化為代表的各代不同時期工藝精美之作,均有出現,史前文化的玉器、陶器,夏商周隋唐宋遼金元等時期的古幣、瓷器、金銀、青銅器,被中外收藏家和博物館爭相收展,元代的玉壺春瓶,有銘文的鼎、香爐以及漢白玉雕刻的石人、石獸等文物,其共同點是上邊都有托起龍的祥雲圖案,而魯王城的議事殿、三皇廟、公主宮等建築的瓦當也是龍鳳圖案,龍鳳作為這裡先民的圖騰,被世人敬崇。


龍鳳之鄉翁牛特

響水瀑布


龍鳳之鄉翁牛特

白音套海


溫家寶總理從2002年起兩次來翁牛特玉龍之鄉,進百姓家,吃農家飯,瞭解百姓疾苦,送來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貧困地區群眾的關懷。特別是溫家寶同志當上總理後,中央免徵農牧業稅政策一出臺,極大地調動了這裡農牧民生產經營積極性。2005年全旗糧食產量一躍突破5億公斤大關,達到5.6億公斤,家畜存欄頭數達到221萬頭只。龍鳳之鄉的農牧民糧倉滿了,牛羊多了,腰包鼓起來了,頭一句話就是:感謝溫總理,您給龍鳳之鄉帶來了吉祥甘露……


龍鳳之鄉翁牛特

玉田皋稻田


龍鳳之鄉,民風淳樸,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各民族共存共榮,同時又在相互融合中,傳承著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玉龍、陶鳳屬於翁牛特,屬於內蒙古,更屬於中華民族。龍鳳讓這裡出了名,也給翁牛特帶來了靈氣和豐收的希望。


資料來源:翁牛特文史(2006版)作者張俊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