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

羅大佑:“聽說你現在叫‘夕爺’了?”

林夕:“哎呀,亂講啦!你最近怎麼樣啊,羅公?”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

壹·童年

1976年,22歲的羅大佑還在醫學院唸書。

由於爸爸、哥哥都是醫生,媽媽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羅大佑順理成章地秉承家業。

然而羅大佑志不在此。

他6歲學鋼琴,9歲學吉他,他心醉於音樂的無形曼妙。

上國小時,他在一篇名為《我的志願》的命題作文上,寫下五個字:我想做音樂。

高中畢業後,他上了醫學院,白天讀書,晚上去酒吧駐唱賺外快。

他成了學校樂隊的鼓手,他決定將音樂作為畢生志願。

他獨自聽了大量外文歌,“前前後後買了不下於1000張外文CD。”

他獨自研究旋律和作詞,把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以及徐志摩翻譯的《歌》,寫進了自己的歌裡。

與此同時,他寫好了《童年》的調子,並填好了前四段的詞,對於第五段,“有幾個字我覺得跟曲調不匹配,跟別的詞擺在一起也不對。”

他把這種詞曲完全匹配的表現形式,稱作“詞曲膠合”

他反覆修改,但都不盡如人意,《童年》就此擱置下來。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與張艾嘉

時間如同流水,悄無聲息地流向了1977年。

那年,他遇上了張艾嘉。

他喜歡上了這個大他一歲的姑娘,張艾嘉也為他的才華傾倒。儘管當時張艾嘉已嫁作人婦,羅大佑並不為此介懷。他為張艾嘉寫了《小妹》,寫了《四季》,為她操刀了專輯《也許》中一半的曲目。

1978年,在朦朧感情的滋生中,靈感有如泉湧,他終於完成了《童年》第五段的修改:

“陽光下蜻蜓飛過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

水彩蠟筆和萬花筒,畫不出天邊那一條彩虹……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

歌詞有些許憂傷,而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童年》

1981年,張艾嘉首唱了這首完整的《童年》,這首歌讓她一躍成為臺灣最閃耀的明星。

第二年,兩人分手了,這是一段註定沒有結果的感情。

羅大佑的青春期情愫走到了盡頭,但他的“童年”,卻真正長大了:

他開創瞭如詩般的填詞語言,這成為他此後所有作品的標籤;

他將“詞曲膠合”上升為創作的最重要課題,只有如此,音樂才能成為主角,作品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之乎者也

貳·之乎者也

1982年,羅大佑已是一名醫生。

他見慣了醫院裡的生離死別,他心痛不已,卻又無可奈何。

“原來手術刀也有治不了的痛。”

輾轉思考後,他決定拿起另一把“手術刀”——音樂。

醫院的手術刀,只能治癒一小部分人;而音樂這把無形的手術刀,卻可能解救整個社會。

那年,他將《童年》,收錄進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

羅大佑拿著這張專輯母帶,跑遍了臺北的唱片公司,卻沒有一家接納:

“他的作品和市場主流音樂差別太大了,而且歌詞太過露骨,誰都不願意冒這個風險。”

《之乎者也》和主流音樂差別有多大?

在當時,臺灣流行的是以木吉他為主調的民謠,而《之乎者也》則充斥了大量的電吉他噪音。

歌詞有多露骨?

在專輯同名主打歌《之乎者也》中,有這麼一段歌詞:

“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

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

短短四句話,不留情面地抨擊了當時臺灣音樂圈的惡劣環境,以及戒嚴體制下,歌手沒有話語自由的生存狀況。

再看《鹿港小鎮》的主歌部分: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歸不到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儘管歌詞當中洋溢著濃濃的鄉愁意味,但很明顯,當中也不乏對臺北移民政策和現代文明的諷刺意味。

這樣猖狂的歌手,這樣反骨的唱片,誰敢接?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鹿港小鎮

最後,滾石接下了這張專輯。

滾石當時成立不久,為了生存,不得不找些歌手和唱片資源,來填充一個創業公司的空洞。

滾石沒對《之乎者也》報多少期望,羅大佑亦是如此。他交出母帶後,就回到了醫院。

誰也沒想到,這張專輯一上市就賣了14萬張。

臺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聽到《戀曲1980》《光陰的故事》等經典曲目。

多年後,臺灣公佈了1975年到1993年間的音樂新百大專輯,《之乎者也》位居第一。

為什麼這張專輯大獲成功?

因為它就如臨門一腳,踢開了民謠之外的另一扇大門——搖滾。

它就像一把手術刀,把音樂烏托邦的外表割裂,把包裹其中的殘酷現實,扯出來給你看。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

叄·三部曲

1983年,羅大佑發行了他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這張專輯,被稱為“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經典”,被譽為“當代狂人日記”

“這是完全不同於第一張的專輯,也是我碰到挫折、遭遇失敗最多的一張,因為第一張《之乎者也》太成功了。”

第一張太過成功,必將導致大眾的要求和期望更高:“你必須有新的東西、新的看法、新的音樂方向,以及新的人生觀。”

如何再創新?

寫了成長、寫了現實、寫了政治,羅大佑把目光瞄向了歷史。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亞細亞的孤兒

70年代後期,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迅速滑落,甚至被聯合國與世衛組織除名了。

臺灣成為當時孤立無援的遺棄者,臺灣青年稱它為“亞細亞的孤兒”。

羅大佑的憤怒沒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愁緒,《亞細亞的孤兒》也由此誕生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現象七十二變》被錄入《大學語文》

1983年4月2號,歌手高凌風因合約糾紛,遭遇槍擊事件。

羅大佑據此寫了《現象七十二變》

“有人默默耕耘默默從事,有人在過著他的太平日子;

有人在大白天裡彼此明爭暗鬥,有人在黑夜之中槍殺歌手……”

這首歌,被收錄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語文》。

接著,羅大佑寫了專輯同名主打歌《未來的主人翁》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遠模糊的地平線。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近沉默的春天;

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我們不要被你們忘懷變成鑰匙兒童……”

歌曲最後,是一段反覆嘶吼的“飄來飄去”,這也成為後來鮑家街四十三號、許巍等爭相效仿的曲風。

對於這首歌,知乎網友“軒轅凱”說:

“它領先了時代30年之久,而再過20年,它也許還要領先時代50年。”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戀曲》三部曲

《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在臺灣音樂新百大專輯中,排名第九。

它的新東西、新方向,除了反覆吟唱的新曲風,最重要的,是它開創了“三部曲”模式

以上三首歌,被稱為“時代”三部曲。“三部曲”中,《亞細亞的孤兒》代表過去,《現象七十二變》講述當下,《未來的主人翁》則書寫未來。

除了“時代”三部曲,羅大佑的作品中,還有“家”三部曲、“戀曲”三部曲和“中國”三部曲。

它們以獨一無二的形式,跨越時間與空間,成為音樂史上寶貴的結晶。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海上花

肆·海上花

羅大佑並不是天生的音樂天才,他也有才智枯竭的時候。

1985年,他厭煩了往日的創作題材和形式,決定去紐約,在另一個國度,叩尋新的可能。

在那裡,與東方曲調截然相反的音樂,刺激了他的創作新靈感。

1986年,他回到香港短住,寫下了那首震撼整個華語樂壇的《海上花》

“睡夢成真,轉身浪影洶湧沒紅塵,

殘留水紋,空留遺恨,願只願他生……”

為什麼一首歌有這樣的效果?

因為在當時的樂壇上,絕大部分華語歌曲都是以小調起頭,《海上花》直接採用大調

“我之前從沒寫過這種曲調的歌,它可能是一直在你的骨頭裡面,但沒有被髮掘出來。一直到你離開自己的土壤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身上是有這個東西。”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李宗盛

那年,他在紐約被評為“亞洲最傑出藝人獎”,他是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這首歌也引起了港臺兩地音樂的變革思潮,受影響最大的,是李宗盛

李宗盛在日後創作的《鬼迷心竅》《你走你的路》等,無一不是以大調起頭。

在後來的一次頒獎禮上,後臺報幕:“有請樂壇大哥級人物——李宗盛!”

李宗盛出來後趕緊說:“每個大哥上面都有一個大哥,我上面就有一個大大大哥——羅大佑!”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

伍·愛人同志

1987年,羅大佑在香港定居,

他給父母寫了一封長信:

“感謝你們把我栽培成一個醫生,但醫生那麼多,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而在音樂上,我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做醫生時面對的是生命,做音樂面對的也是生命。沒有音樂,生命於我沒有價值。”

這是一場與昨日世界的徹底告別,也是一個嶄新羅大佑的正式出發。

次年,他回到臺灣,帶回了自己的巔峰作品——《愛人同志》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愛人同志

彼時,臺灣音樂工業膨脹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唱片業也朝著“娛樂工業”的方向邁進。

這種泥沙俱下的環境裡,新唱片很難出彩。但短短几天之內,《愛人同志》就賣掉了20多萬張,之後更是創下35萬張的銷售記錄。

這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儘管臺灣唱片業日趨發達,但水準卻越來越低下,再加上青春偶像團體的層出不窮,臺灣音樂正急速走向低齡化。

而《愛人同志》裡的《你的樣子》是這樣的:

“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像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遠去的誰的步伐,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

《戀曲1990》是這樣的: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

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

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

“百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

順風吹起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

……

《愛人同志》被丟入這種萎靡不振的音樂環境,就如同進行了一場龜兔賽跑,它超前了其它音樂幾十條街。

這張專輯在臺灣音樂新百大專輯中,排名第42位,而它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是:

征服別人的,唯有自己;征服時代的,唯有作品。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滾滾紅塵

陸·滾滾紅塵

1990年,三毛寫下劇本《滾滾紅塵》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羅大佑的同名歌曲。

那年,《滾滾紅塵》被拍成電影,三毛首次當上中文編劇;林青霞和秦祥林已各自離婚,再度交往;他們共同演繹了《滾滾紅塵》裡,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恨糾纏。

當主題曲一響起,觀眾留下的除了唏噓,就是感嘆:

“這首歌已不能用簡單的‘好’來評價了,羅大佑憑一己之力,將流行音樂拉到了和電影、文學一樣的高度。即便拋開電影和配樂,這首詞也堪稱文學中的上乘作品。”

是啊!

“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

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短短26個字,就寫盡了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半生愛恨,寫盡了林青霞和秦祥林的有緣無分,還寫盡了世間痴男怨女的緣淺情深。

羅大佑,就像現代版蘇東坡,蘇東坡把廟堂往事和柔情心事都寫在了筆下,而羅大佑,則將筆觸從江湖帶入了殿堂,讓整個樂界都為之失色。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追夢人

柒·追夢人

1990年,羅大佑還寫了一首歌,叫《青春無悔》,由袁鳳瑛演唱。

1991年,羅大佑在《青春無悔》裡,加了四句歌詞,並將歌名改為《追夢人》。

那年,三毛去世了,《滾滾紅塵》成為她的絕唱。

《追夢人》那四句歌詞是:

“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

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語。

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

第一句,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第二句,是表明三毛的身份是作家。

第三句,是三毛的英文名“Echo”,漢語意思是“回聲”。

第四句,是三毛心結難解,殉情求解。

為何改名為追夢人?

因為,“她的故事,都是她的夢。”

這次小試牛刀的改編,是羅大佑第一次“偷懶”,然而它卻成為無上的經典。

歌詞絕妙,自是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羅大佑開創了另一種音樂表達形式:

以歌做輓聯,祭奠斷腸人。

很多年後,梅豔芳、張國榮雙雙離世,張學友用這種形式,為他們寫了《給朋友》。

很多年後,《黃金時代》上映,羅大佑又以此形式,為蕭紅寫下《只得一生》

這首歌,由羅大佑作曲,作詞的人,叫做林夕。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皇后大道東

捌·皇后大道東

1990年,林夕還不是林夕,他原名叫梁偉文,他的職業是語文老師。

當老師之餘,林夕也試著寫歌詞。

羅大佑看了他的歌詞,眼前一亮:“別做老師了,跟我一起做音樂吧。”

那年,羅大佑就攜同林夕,創作了

《滾滾紅塵》的粵語版同名歌曲。

而兩人真正的“高手過招”,卻在1991年。

這年,他們聯手發行了粵語專輯《皇后大道東》。

這張專輯有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作曲仍是羅大佑,而作詞人和演唱者,卻已換做他人;當中,林夕承包了一半左右的歌詞。

羅大佑儼然退居為幕後角色,但這並不代表歌的質量就由此遜色。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梅豔芳《似是故人來》

且看《似是故人來》

“俗塵渺渺,天意茫茫,將你共我分開。

斷腸字點點,風雨聲連連,似是故人來。”

再看《青春舞曲2000》

“家國應如何稱呼,黑眼睛黃皮膚;

一畝梯田容萬千住戶,關帝遙望天父。”

可見,林夕的早期作詞風格,深受羅大佑的影響。

專輯中,最大亮點還是同名主打歌: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不言而喻,當中時代影射是多麼強烈。

正因如此,唱片一發行,就被當局禁了,禁期長達整整十年。

這對羅大佑而言,無疑極具諷刺意味。

他的祖籍是四川,而故鄉卻容不下他的歌曲。

他或許也鬱悶,但他並沒停止創作。

是啊,為什麼要停止呢?

從《鹿港小鎮》,到《愛人同志》,再到《皇后大道東》,一路批判過來,自己遭遇的問題何止千萬,但也咬牙走到了今天。

這當中有過失落,但從未絕望——

因為音樂就是他的情懷與生命。

批判也好,成長也好,愛情也好,家國也好,那都是他說話的語言,是他遠行的雙腳,是他叩問外部社會的拄杖,是他探尋內心世界的密匙。

1994年,他的職位仍是“醫生”,他的歌曲仍被禁止,但在填寫職業時,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兩個字:

作曲。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羅大佑與林夕

玖·教父

多年後的一天,羅大佑給林夕打電話:

“聽說你現在叫‘夕爺’了?”

林夕謙虛回道:

“哎呀,亂講啦!你最近怎麼樣啊,羅公?”

這就是羅大佑的厲害之處,整個華語樂壇、乃至整個中國,無不受他影響。

他是周杰倫的畢生奮鬥目標,是李宗盛定義的“時代英雄”,是白巖松的靈魂對話者,是崔健所說的中國版“鮑勃·迪倫”。

他開闢了填詞的新方式,帶來了歌曲的多樣化,創造了表現的新形式,豐富了音樂覆蓋內容的新天地。

他把歌曲幻化成詩,他把流行音樂推向文學高度;

他振奮了一個時代的頹靡之氣,他為了心中的聲音不畏風雨。

他是當之無愧的“華語音樂教父”。

一個真正的“教父”,不是整天教別人怎麼做,而是捫心自問該如何突破。

這一路,哪怕風雨如晦,也都此生不悔。


林夕:如果沒有羅大佑,或許他現在還只是教書先生

Allen

拾·戀曲

1993年,非洲剛果。

一名母親從華人商店手裡,買下一盤沒有封面的錄音帶,反覆聽裡面的一首歌。

母親對兒子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首歌。”

後來母親去世了,Allen也從剛果搬到了南非,磁帶也在路途中丟失了。

每當想起母親,Allen就會不由哼出這首歌。

他不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就回到華人商店,卻發現商店早就歇業了。

長大後,Allen當了出租車司機,每逢遇見華人乘客,他都會哼起這首歌的曲調,詢問對方是否知道這首歌。

20年後的一天,一對情侶上了他的車。

聽到Allen哼的調子,情侶打開手機網頁,為Allen播放了這首歌的MV。

這首歌,叫《戀曲1990》。

唱歌的人,叫羅大佑。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