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戰爭下的人們,活著與自由都是一種奢侈的渴望,經歷了只為生存而努力的歲月,猶太人鋼琴師與納粹德國軍官用鋼琴譜寫戰爭中人性最後的良知與道德。

  • 200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以波蘭猶太鋼琴家弗拉迪斯拉夫•什皮爾曼回憶錄《死亡城市》為題材改編的電影《鋼琴家》一舉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影片選用浪漫主義時期同是波蘭人的著名鋼琴家肖邦的音樂作為主要配樂。“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看似柔軟優美但暗含著力量,被戲稱為“花叢中的大炮”,蘊藏著深厚愛國情操的作品表現著他對命運的抗爭、對生命的吶喊,這與《鋼琴家》曲折的故事情節奇蹟般的吻合,使整部影片瀰漫著強烈的民族情懷。
  • 身為猶太人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幼年時親身經歷了反猶的屠殺浪潮,家人也死於無情的戰亂之中。拍攝同為二戰背景的《鋼琴師》是他直面慘痛經歷、打開心結向前邁出的一大步。貫以華麗的拍攝效果為特色的羅曼•波蘭斯基,一改以往的風格,沒有宏大壯觀的戰爭場面,沒有精彩絕倫的特技鏡頭,伴隨著鋼琴的音樂聲,在黑白的畫面中將這個沉痛卻充滿希望的故事徐徐道來。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鋼琴家》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隨著肖邦《升C小調夜曲》引子那似嘆息聲的旋律奏出,1939年被德國佔領前的華沙在眼前展現。天氣晴朗,明媚的陽光下,繁華的街道上,有軌電車穩穩地向前行駛著,公園中散步的人們輕鬆而自在,廣場中推著嬰兒車的婦女溫柔而滿足,川流不息的街頭滿是為生活忙碌著的人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舒緩寬廣的主旋律優美動聽,卻由於升c小調那晦暗的色彩帶著淡淡的憂愁,似在預示著即將來臨的苦難。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什皮爾曼在波蘭電臺錄製

隨著鏡頭的切換,面容清秀的鋼琴師什皮爾曼正在波蘭電臺進行音樂錄製,他臉上帶著從容自然的表情,一連串裝飾音修飾的音符清晰流暢地從指尖下流淌而出,憂傷的情緒逐漸蔓延,就在中段那給人以積極情緒的輕快節奏鋪展開來時,一聲爆炸在遠處響起,他只是淡淡瞥了一眼聲音的方向,直到一聲巨響將房子震動,他才本能的停頓一下,繼續彈奏那活躍的音符,直到房子被炸燬,氣浪將他掀翻,他才停止了演奏。轟炸打斷的不僅僅是什皮爾曼樂觀向上的旋律,也是它象徵著的美好未來,波蘭人們安逸的生活結束了。

《升C小調夜曲》創作于波蘭即將淪陷的1830 年,這是肖邦在波蘭的最後一年,20歲的他滿懷希望,卻對祖國依依不捨,帶著對未來的迷茫彷徨寫下了這首三段式的升c小調樂曲,標為“極有表情的慢板”。對於肖邦來說“浪漫主義,除了暴風雨般的感情和戲劇性外,還強有力地表現在親切溫馨的抒情中。”

肖邦逝世後,魯德維卡編輯出版了這首作品,並標註上“夜曲風格的慢板”,所以現如今人們才將其歸類為夜曲。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多蘿塔和什皮爾曼

什皮爾曼捂著被房屋的落石砸破的腦袋跌跌撞撞地跑下電臺樓梯,與他朋友的妹妹——一位欣賞他演奏而特意來拜訪他的女孩多蘿塔從此接下了緣分。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身為猶太人的什皮爾曼一家人,隨著德國軍隊佔領華沙而被迫戴上了有藍色大衛星的白色袖章,日漸拮据的生活導致什皮爾曼不得不低價賣掉了家裡的鋼琴來維持家用。在德軍長官的要求下,他們甚至被趕出了自己的家,強制搬入在華沙建立的猶太區,德國人用一堵牆將他們徹底封在了裡面,蕭瑟的牆體宛如監獄的攔網。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在猶太人特區生活的人們眼底滿是陰鬱、無奈,在路障內給德國人讓路的他們沉默著等待。一位手風琴演奏者,一位單簧管吹奏者和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組成的業餘交響樂隊無精打采地合奏著一首節奏歡快的樂曲,德國士兵這時卻將人們一個個搭配起來強迫他們跳起舞來供他們取樂,甚至連拄柺杖的老人都不放過。活潑的旋律、舞蹈的人們構成的卻是一幅滿是猶太人屈辱的畫面,一股淒涼感直逼心頭。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猶太人被迫跳舞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為了養家,什皮爾曼在猶太區的卡普里咖啡廳為那些富有的猶太人和妓女演奏鋼琴。在他漫不經心演奏的休閒旋律中,大廳嘈雜一片,煙霧繚繞,彷彿一個遠離現實的世外桃源。什皮爾曼冷冷看著這些或是津津有味聽金幣落地聲的猶太富人或是輕浮挑逗的猶太女子,眼中的嘲諷似有若無,不屑與厭煩一閃而過,一種西方版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既視感撲面而來。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什皮爾曼在卡普里咖啡廳演奏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家人被迫害後,什皮爾曼逃出了猶太區,在演員雅尼娜一家的幫助下躲進了一套公寓。那是一棟距猶太牆很近的房子,在空蕩蕩的房子中隱隱傳來隔壁鄰居的對話以及那輕柔的鋼琴聲,聽著溫馨的吵鬧、自己久違的鋼琴曲,什皮爾曼嘴角勾了起來,那是他嚮往的美好生活啊。突然的一聲巨響將他拉回了現實,那是猶太人的反擊,是為了尊嚴和自由而進行的反抗。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猶太區人們發起反擊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再次經歷逃亡的什皮爾曼獲得了初戀多蘿塔的幫助,此時的多蘿塔已經結婚懷孕。在她家躲藏過夜的什皮爾曼伴著多蘿塔的大提琴聲睜開了雙眼,踩著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序曲》典雅而優美的曲調,什皮爾曼走向那虛掩的門,透過門縫,在那溫柔的光線中,多蘿塔優雅而認真地拉著大提琴,旋律寬厚悠長如歌,既像是靜靜地沉思,又好似默默地詠唱。這一眼,留戀又憂傷,彷彿隨著音樂看到了初見時的心動與惺惺相惜,過去的美好重入心田,但一切又已回不到從前。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演奏大提琴的多蘿塔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在多蘿塔丈夫的幫助下什皮爾曼來到了一個新的藏身之所,位於德國秘密警察局的斜對面,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新的公寓竟放有一架舊鋼琴,對鋼琴無比熱愛的什皮爾曼不由自主坐在琴凳上,滿懷崇敬地看著琴鍵,隔空彈奏起了肖邦的《大波蘭舞曲》

主題旋律開始,左手便始終運用典型的波蘭舞曲節奏型作為伴奏,威武而又莊嚴的同時,富有舞蹈性。

波蘭舞曲這一體裁原是波蘭民間一種帶有歌詞邊唱邊跳的民間舞曲,16世紀後在波蘭貴族沙龍舞會中流行,演變為現在不帶歌詞的鋼琴作品形式。19世紀以後,隨著波蘭人民逐漸覺醒的反抗異族侵略的民族意識,這一音樂體裁之中融入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此,情感內涵發生變化的波蘭舞曲被愛國人士用來鼓舞民族士氣,振奮勇敢反抗者的精神。隔空彈奏的鋼琴聲迴響在房間,這是什皮爾曼心中的音樂,更是整個猶太民族對德國納粹殘酷屠戮的抗爭,是猶太人民嚮往自由的吶喊。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隔空彈奏大波蘭舞曲

肖邦降E大調《華麗的大波蘭舞曲》創作於他離開故鄉華沙去維也納之際,然而在他離開不久反俄武裝大起義在華沙爆發,作為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肖邦對祖國爆發的革命擔憂而悲憤,他想與祖國人民並肩戰鬥將祖國從外國侵略者的欺辱下解救出來,這種情形下,他完成了《大波蘭舞曲》的創作。四年後,想幫專門為這首作品寫了一個引子《平靜的行板》,飽含波蘭風格的旋律似是在回憶從前在波蘭的美好時光,柔和靜謐的音樂又如在慰藉著他思念故土的心,在引子稍顯傷感、滿是思念的旋律襯托下,後面的《大波蘭舞曲》更彰顯出肖邦以振奮的心情鼓舞著波蘭人民不畏侵略、期盼著波蘭重整河山,愛國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位於德國警察局斜對面的新公寓再一次被炸燬,什皮爾曼又踏上了逃亡的路途。一天晚上,他途徑一個房屋聽到裡面傳來鋼琴聲,那是德國偉大鋼琴家貝多芬的充滿靈感、最感人的作品——《月光奏鳴曲》,夜色下的溫柔旋律如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靜靜洩在那偶有漣漪的湖面上,平靜了人的心靈。作品中蘊含人性光輝的貝多芬一定不會想當自己的後裔會在這裡進行著慘無人道的侵略行為,真是充滿了諷刺意味。熱愛音樂的什皮爾曼傾聽著,躲在了這個房屋的閣樓中。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躲在閣樓的什皮爾曼

某天入夜,什皮爾曼在廢棄房屋中尋找開啟罐頭的工具,卻遇到了一位德國軍官,也就是那位彈奏《月光奏鳴曲》的人。害怕的什皮爾曼不知他即將要面對的是什麼,當德國軍官通過詢問知道他曾是一位鋼琴家之後,將他引入到一個有鋼琴的房間。軍官揶揄中帶著不相信地看著他,讓他開始彈奏。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彈奏《g小調第一敘事曲》

看著久違的鋼琴,什皮爾曼侷促不安的搓著自己的手,想彈而又不敢彈。終是隨著雙手落下,莊嚴的齊奏響起,緩慢而有力的分解和絃柔和連貫,漸行漸弱,抒情的下行流動宛如一聲聲嘆息,一種對現狀的無力感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遙遠的回憶中。這同樣是肖邦的作品——《g小調第一敘事曲》,處於動盪的年代,面對祖國的淪陷,肖邦受到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歌啟發創作的具有悲劇色彩的作品,這首詩歌描繪出了一位為光復祖國最後壯烈犧牲的老人。

影片中雖然只彈奏了引子、呈示部和尾聲,但建立在小調上的呈示部所營造的陰鬱壓抑,配和中低聲部和絃低沉緩慢的連續弱聲齊奏,讓人感受到那內心深處的彷徨與焦慮;尾聲處變得愈加急促、緊張的節奏旋律將全曲推進最後一個高潮,那近似瘋狂般的音調、高密度的音符造成強大的戲劇性效果,那不僅僅是什皮爾曼的掙扎與絕望,更是整個猶太民族瀕臨絕望前撕心裂肺的吶喊與傾盡全力的反抗。什皮爾曼的演奏觸動了軍官的心,他的目光似乎穿過狂亂跳躍的音符看到了猶太人民慘烈的抗爭,被音樂喚起憐憫之心的軍官選擇了偷偷幫助什皮爾曼,給他送食物,直到波蘭得到解放。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被琴聲感動的軍官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還是在電臺錄音室中,什皮爾曼再次彈奏起《升C小調夜曲》,彷彿只是將戰前那被打斷的音樂自然地演奏下去,可時光終是改變了太多,曾經的磨難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中,隨著音樂傳遞出一種滄桑感。看著窗外,什皮爾曼忍不住潸然淚下。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波蘭電臺彈奏的什皮爾曼

重回舞臺的什皮爾曼,再次演奏了降E大調《華麗的大波蘭舞曲》,與上次的隔空演奏不同,這次的他合著管絃樂伴奏,在音樂中光明正大地述說著經歷的一切,故事裡有著經受摧殘的祖國,有著為了自由吶喊抗爭的猶太同胞,更有著逐漸覺醒的尊嚴,這是對死亡和恐懼的蔑視,這是一個曾經跪著的民族的崛起。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舞臺上演奏的什皮爾曼

歲月流逝,鋼琴師來到了那德國軍官在生命最後一刻被囚禁的地方,深深的陷入了沉思,是否也在遺憾如果沒有那可悲的戰爭,他是否也在收音機前聽他演奏那悲壯的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



廢墟中《鋼琴家》跳動的黑白鍵,詮釋著音樂無界限的人性光輝

作者 ♬:南雪,90後藝術學碩士,資深鋼琴教育者。用文字編織一個個夢放進心裡,喚醒對音樂的熱愛。§

公眾號 §:雪桐鋼琴技術研究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