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公元960年,後周的御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當然,僅僅建立王朝並不足夠,北宋之後又進行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趙匡胤畫像

遺憾的是,北宋王朝雖然南征北戰十多年相繼使各方割據勢力納土歸附,但北方及西北地區局面混亂,窮其國力仍無法控制;遼與西夏的阻遏,使得其與河西走廊處於完全隔絕中。整個宋代統治的300多年間,與西域的陸路交往嚴重受阻。綜上所述,南北兩宋時期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依賴海上交通,尤其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時期,海上交通有了長足的發展。

提到宋代的海上交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對航海事業起到重要作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起源甚早,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原型是“司南”。司南是一種勺型的指南器具,公元前4世紀成書的《鬼谷子》中記載,鄭國人去山中尋找玉石的時候,為了避免迷失方向必須要帶上司南。但是稍有活動或者不平,司南指示方向的“勺子”就會滑脫,所以它並不能在活動的運載工具上應用。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司南

北宋時期曾公亮撰寫《武經總要》,書中記載了能在車、船上應用的指南魚,如果遇到大霧天氣或者夜間趕路無法辨別方向時,可以採用的一種方法就是使用指南車或者指南魚。

北宋科學家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書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對指南針的詳細記載,書中還記述了裝置磁針的4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縷懸。20世紀40年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以圖解的方式形象而準確的詮釋了4種裝置方法,四種方法中縷懸法被沈括最為稱讚,但後世廣為應用的則是水浮法。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萍洲可談》書影

指南針水浮法的出現,為指南針在海船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礎。12世紀初,中國最早使用了指南針導航。《萍洲可談》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或以十丈繩鉤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這段話是北宋時期舟師利用天文導航並配合“海底取泥”的地文導航技術進行海上活動的記錄。《萍洲可談》作者是朱彧,他的父親朱服曾歷任潤州、萊州知府,徽宗即位後任廬州、廣州知府。朱彧在書中記載的海船規模等,應該是根據其父親任廣州知府時的所見所聞寫成的,因此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同時根據朱服的履歷來看,中國海船應用指南針應該是1103年以前的事情。

自北宋起,應用指南浮針導航的事例不斷出現。宣和四年,徐兢隨從路允迪出使高麗,宣和六年,徐兢撰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共四十卷。書中寫道:“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指南針

其他的記載還有“海南……南對占城,西望真臘,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床,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則記載:“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相當於駕駛員或船長)掌之,毫釐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繫也。”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夢粱錄》書影

如果說船舶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出海遠航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那麼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則減少了航行中的危險,鼓動人們征服海洋的野望。

南北兩宋時期與外部世界的通過海上交通進行的交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貿易上的往來,另一類則是充滿政治意味的使團互相派遣。

首先,我們來看兩宋時期與各國的經濟往來。

北宋時期,獨立手工業者的數量相較於前代大大增加,礦冶、制瓷、絲織和造紙等手工業部門發展迅速,進步顯著。在宋代,浙江地區的絲織品名著天下,根據陸游的記述,亳州出輕紗,拿在手裡若有若無,用來做衣服,淡淡的就像蒙上一層煙霧,可謂精妙絕倫;而瓷器的製造,無論是產量上或製作技術方面,與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北宋有五大名窯:定、汝、鈞、哥、官窯,各具特色,五大名窯之外還有景德鎮,以制青白瓷著名,建瓷窯幾萬座。江西吉安地區有吉州窯,同樣名揚四海。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官窯瓷器

宋代的絲、瓷貿易,主要依靠的就是海上航運。在唐以前,中國同外國的貿易往來以絲綢為大宗,等到了宋代,陶瓷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當時出海的大型船舶中堆滿了陶瓷,“大小相套,無少隙地”。中國盛產的精美陶瓷,由廣州或泉州出發,經由南海而行銷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乃至東非沿岸各港埠。

為了方便對商貿事務和往來船舶的管理,宋政府在主要的通商海港設立有市舶司、市舶務或市舶場等機構。

廣州,971年設市舶司。這是漢、唐以來南方的主要海港,僑居的外國人很多,宋時稱為蕃坊。等到了南宋初年,廣州仍然保持著最大航海貿易港的地位。

杭州,989年設市舶司。它是中國唯一的建過都城的海港,北宋時是國家的南大門,直通汴京的大運河在此處與海相通,因此杭州扮演著國際貿易港和中轉港的重要角色,其作用是船舶所載貨物的進口徵稅,使節、貢物由外海轉內河並向京城汴梁運送的中轉。南宋時,國都設在杭州,因此杭州港更帶著濃厚的友好交往港的意味,以接待來訪的各國使臣和舶商為主要作用。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杭州西湖

明州(今浙江寧波),999年設市舶司。在建立市舶司之前曾先後由兩浙市舶司、杭州市舶司管轄。明州雖非都會,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接閩廣,東望倭國,北通高麗,商舶往來,貨物豐盛。北宋末年起,為了避免遼東金人的騷擾,所有與倭國、高麗往來的船舶,都通過明州進出。

泉州,1087年設市舶司。泉州位於閩東南海濱,扼晉江的入海口,既有江岸,又有海灣,利於靠泊,是交通南洋的門戶,海舶往來之盛僅次於廣州。南宋時獲得大發展,到宋末元初時,泉州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廣州之上。

關鍵時刻救命的“神物”,一根繡花針,內藏大玄機

泉州塔樓

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州),1088年設市舶司。是北宋時北方的重要海口。由於山東半島北面的登州、萊州太靠近遼國,因此在此處設市舶司。

秀州華亭縣(今上海松江),1113年設市舶務。此處市舶務經歷了多次調整,最開始由執掌各路茶、鹽管理的提舉茶鹽官擔任領導職務,不久改由縣老爺兼任,後來可能認為這樣容易滋生貪汙腐敗,最終又改成設置專門領導職務,由專人任職。南宋紹興二年,國家曾經將兩浙市舶司改到此處,乾道二年又改回。

除了上述設有市舶司、務的港口之外,長江以北的通州、揚州、楚州、海州,長江江南的鎮江、平江、越州、台州、福州、漳州、潮州、雷州、瓊州等地,也都是兩宋時期重要的通商港口。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