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適《塞上聽吹笛》描寫了邊關生活,如何體會是邊關詩精品?

封護勝463


唐,高達夫的邊塞詩是比較悲壯的,他曾幾度到邊關去是有大丈夫的氣質的,真可謂達夫。高適的這首《塞外聽笛》之所以略有名氣,是因為這首絕句的寫作方法有點特別,即是從實景連接到虛景之中。即是從眼前的場景延伸到他的意景中去,這叫比興兩法溶於於一爐,使詩更加生動和悽婉而不失風度,這就是大丈夫的胸懷,雖即生死和思鄉,而不至於落淚,這就是邊關將士的氣慨!因此說他的邊塞詩是悲壯的。這種寫作方法在他的前人後人的詩中也有體現過。師友可能對詩的理解,特別是詩的寫作方法一定是深有研究吧?不妨演譯一些詩法供大家學習吧!


直又直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此詩是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

詩從“雪淨”起筆,傳遞出的則是邊關解凍、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詩人了無痕跡地引出了牧馬晚歸的開廓情景,而“月明”又極柔和地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筆。閉著眼晴,我們的腦海裡就會自然地湧出這樣的一幅畫面:漫漫邊關,殘雪已收斂起它最後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綠草便從眼前一直漫上了遼遠的天際,夕陽依在遠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開始緩緩地走了出來,頓時,山野披上了一層灰色的袈裟,牧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馬群在口哨的召喚下,隱沒在灰色的山野中。這時,月亮出來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瀉而下,表達著一種靚麗,寫意著一種聖潔。一切是如此的靜謐、平和,而隱含在這幅畫面背後的卻還有另一種意味,則是胡馬北還,狼煙暫息,邊關危解。於是,也就有了戍樓裡的羌笛聲,悠悠地沉浮,瀰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裡。《塞上聽吹笛》,虛實相間,剛柔相濟,構思之巧妙,言辭之婉轉,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遠,實在是一首既有獨特風格,而又諸美同臻的詩作。無疑它是唐人邊塞詩的精品。




用戶6180549354


《塞上聽吹笛》是邊塞詩,不是邊關詩。

邊塞詩起步於漢魏六朝時代,發展於隋代,到唐代進入鼎盛時期。

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被稱為盛唐時期“邊塞四詩人”。

言歸正轉。我們接著討論高適的《塞上聽吹笛》。

高適其人和該詩的創作背景。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高適曾兩次出塞,到過遼陽、河西,對邊塞生活有著較深的體驗。他的邊塞詩代表作有《塞上聽吹笛》《塞下曲》《薊門行五首》《薊中作》《自薊北歸》《燕歌行》等。

《塞上聽吹笛》大概是公元753年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西平郡王哥舒翰(唐朝名將)幕府當掌管書記。原詩是:

雪淨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塞上聽吹笛》的意思及表達情感。

這是一首描寫戍邊將士日常生活的作品。詩作起筆便營造了一片安寧的生活景象:傍晚時分,冰雪初融的邊塞,兵士們趕著馬群回來了。月亮升起,夜色靜謐,戍樓裡飄出悠揚的笛聲。

那麼笛聲吹奏的是什麼呢?後兩句轉入想象中的虛景。作者巧妙地把曲名《梅花落》拆開,將“何處”二字嵌入,以“梅花何處落”的設問一語雙關,既點明瞭曲名,又借喻笛聲如同被風吹散的梅花,一夜之間灑滿關山。

胡地本無梅花,戰士們聽到笛聲很容易想起故鄉的梅花。遙想共此明月的故鄉親人,更加堅定了戍守邊關、保衛家園的決心。

高適邊塞詩的特點和對該詩的評價。

《滄浪詩話》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吳禮部詩話》說:“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高適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厚重深沉”。這與高適年少時孤貧,性格率直,有遊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等有關。他的詩反映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

《塞上聽吹笛》這首詩,高適寫的蒼茫卻不淒涼,用“雪淨”描寫了胡地的寒冷過後,春天即將到來;接著用“牧馬還”,反映出邊境和平寧謐的景象,更是保持了樂觀精神,用“明月”、“笛聲”增添了邊塞的活力;借《梅花落》這個曲子,表達出思鄉之情。

此詩有“實”有“虛”,基調明快秀麗,想象豐富奇妙,實現了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描繪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塞外春光圖,頗有幾分田園詩的風味。

該詩為邊塞詩中的精品,當之無愧!

請關注。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喜歡,請點贊支持!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