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由於戲曲藝術沒有實現新舊之間的嬗變,這就使它不能植根於現代社會的土壤之中,以現代藝術的身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古老的戲曲與變化了的時代之間,實際上已經形成一道無形的鴻溝。遺憾的是,在很長時間裡我們對此缺乏察覺,仍然將戲曲同其他現代文學藝術樣式一樣,一視同仁,相信並期望它能夠很好地為新的時代服務。事實上戲曲藝術也的確勉為其難地盡了自已最大努力,因此才沒有使我們的舞臺出現空白。但是,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白,傳統戲曲所發揮的作用是有很大侷限性的,它不是作為現實生活的反映而產生直接的認識價值,也不具有現代藝術的審美品格,給人以具有時代特徵的美感享受。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換句話說,作為古典藝術,它在內容上只具有一種歷史的認識價值和借鑑意義,在形式上則給人以古典美的享受。如同古典文學中的詩、詞、曲、文一樣,傳統戲曲創造了自己光輝的歷史,其審美價值具有永久性。但是,我們必須明瞭,這一切非但不能成為戲曲毋需實現更新換代的理由,相反,它表明戲曲藝術只有通過新舊蛻:變,才能躋身於現代藝術之林,更為直接和有效地為現代人的審美需要服務。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兩個巨大沖擊波,都沒有動搖傳統戲曲的根基,這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以為戲曲不必象其他文學藝術的門類一樣,可以不經過蛻變而徑直走人社會主義社會。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其實不然,與其說戲曲不必經過蛻變實現新舊更替,不如說是因為我國社會的小農經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等等,與幾千年的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造成了審美心理和習慣的顧強的延續性。除此之外還有一層原因,即戲曲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在既沒有其他藝術形式分擔其作用,而戲曲自身又沒有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實現更新換代的情況下,它只能以原來的面貌、疲憊的身軀,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然而我們則應該認識到,這一切只能說明戲曲的因襲負擔太重,它並不能成為這種藝術不必更新換代的理由。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這一天遲早要到來,這種不正常的局面早晚要結束。隨著四化建設的開始和鎖國局面的結束,我國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而迅速的改變,傳統戲曲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已經不復存在,一場新的裂變就要到來,目前的危機,就是戲曲自身發出的要求實現變革的信號。因為沒有實現新舊之間的裂變,這就不但使戲曲無法獲得現代藝術的品格,而且還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失去一些原有的審美價值。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缺乏時代感。文藝作品的時代感可以概括為同時代人的藝術存在。強烈的時代感來自於文藝作品作為一種生命整體與時代發生聯繫,並從生命整體上與時代相和諧。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經驗告訴我們,具有時代感的作品與讀者(觀眾) 之間的關係最為直接,它在藝術家與讀者(觀眾)之間建立起一條聯繫的紐帶。在戲曲史上,元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花部戲曲中那些不朽之作,都以強烈的時代氣息投動當時人們的心絃。南洪北孔曾被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則曾是時代的絕唱。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難理解,因為人最關心的莫過於人自身,同時代人最關心的當然是同時代人的生活和願望。因此,同時代人的藝術存在對於同時代的讀者(觀眾)說來是最親切的。

戲曲沒有實現新舊的嬗變,所以它不能以現代藝術身份發揮其作用

任何藝術都屬於一定時代,它們為同時代人所創作,也為他們所接受,後人只是在回顧自身歷史時,才可以從這裡得以進行自我觀照。所以,時代感對於藝術具有重要意義。戲曲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於新時代的人們說來,那個時代已經很久遠和陌生,而且沒有再回來的可能性。雖然他們可以在戲曲中看到許許多多悽風苦雨,也能感受到許多可歌可泣的壯舉的激勵但是,因為這一切都不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之中,同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他們的感受總是帶有一定的間接性。他們到這裡來尋找和體味的,是民族的歷史足跡和苦難,他們只是在這種歷史的自我觀照中獲得美感: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