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劇: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人不僅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他們也會追求損失最小化,他們見到某個資源的價值在耗散時,他們就會想辦法自發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規則,阻止這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耗散。


先來看個例子:

小時候,我家門口有顆梨子樹,但屬於我們一大家(爺爺6個兒子)。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吃過樹上成熟的梨子。

因為,它屬於我們一大家,你摘我也摘,大哥摘的是深黃色的梨,二哥就提前一天摘小一點的深黃色的梨,三哥再提前一天摘淺黃色的梨,再早,再早,那就變成綠色、青綠色、小青綠色、小梨,最後沒梨了。

由於梨樹屬於大家的,我不摘也有其他人摘,所有梨子永遠等不到它成熟的時候就沒了,這種現象就是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的例子還有很多:

  • 偷偷排放汙水;
  • 漁民打的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
  • 牧羊數量太多,草都被吃光了,羊就餓死了;
  • 公司共有預算,總算是被各部門想方設法把它花完。

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公共地悲劇”理論,指的是有限的資源註定因自由使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過度剝削。由於每一個個體都企求擴大自身可使用的資源,最終就會因資源有限而引發衝突,損害所有人的利益


公地悲劇,再次證明了博弈的多方最終到達一個穩定的均衡狀態,但是這個均衡,可能是對大家都不好的壞的納什均衡

。(可點擊納什均衡:誰先單方面改變策略,誰就會損失瞭解納什均衡)

那麼,要怎樣避免公地的悲劇,或者利用公地的悲劇呢?


公地悲劇: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避免公地悲劇


1、把共有轉為私有


比如,文章開頭的例子老家的梨樹:梨樹的所有權可以每家歸屬1年,這樣大家都能吃到成熟的香梨。

再比如牧羊的例子:根據牧民人口劃分區域,這樣各個牧民就會控制自己區域內羊和草的均衡。

又比如公共預算:直接劃分到具體部門,節約的預算可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

2、強制監管


老家的梨樹:爺爺負責看管梨樹,未成熟前,摘1個梨,扣除最後分得香梨的數量。

羊和草:給每隻羊發放養殖許可,收取一定費用,如果羊的數量太多,草供應不足,牧民自然就會損失。

公共預算:動用公共預算需要高層甚至總經理審批,各部門考慮到流程繁瑣還得經過總經理,應該都會有所收斂。

私有化和強制監管是避免公地悲劇的兩種解決方法


公地悲劇: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利用公地悲劇


回觀歷史:古代帝王講究“御臣之術”,他們都會故意設計一塊公共權力,不明確歸誰管,讓大臣們在公地上打得你死我活,彼此爭鬥,相互制衡,最終消耗內力,從而對君王死心塌地。

同樣,大公司大領導,通常會把某部分公共權力故意不明確責任人(當然這部分公共權力不涉及企業重要的戰略佈局),這樣可以讓下屬努力表現自己,爭取成為這部分權力的負責人。

每逢各種“雙11”購物節,各大電商瘋狂的補貼多少多少億,讓全國人民為之瘋狂,給人營造一種搶到就是賺到、沒搶到反而覺得損失的感覺。電商們扔出一塊公共的、大的蛋糕,每個網民都想瓜分一塊,甚至還有人髮圈炫耀自己節約了多少多少,這都是電商想要的效果,不得不說電商把公地悲劇真的運用的淋漓盡致。


公地悲劇: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公地一定會產生悲劇嗎?


不一定。為此,還產生了200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雖然她2012年已經離開了,但她的觀點和智慧被永久的保存下來。

她和他丈夫認為:一份公共資源,無論是一片森林、一片湖泊或者一片草地,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就會遭受公地悲劇的結局,但人不僅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他們也會追求損失最小化,他們見到某個資源的價值在耗散時,他們就會想辦法自發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規則,阻止這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耗散

老家的梨樹:爺爺奶奶太久沒有吃到香梨了,召集全傢伙開個會,形成統一的意見把未成熟的例子保護起來。

羊和草:牧民都知道,草不能吃的太低,吃完一處又去另一處牧羊,否則就不能延續。這都是每一代牧民祖祖輩輩的認識,而且形成了大家都遵守的規矩,已經深深的烙在了牧民的血液裡。

公共預算:很多公司還保留公共預算,除了大筆預算需要高層審批外,年會時表彰未使用公共預算的部門,慢慢的就形成了關於公共預算的企業文化,各部門都以不使用公共預算而豪,大家都會默默遵守。

所以,公地不一定會產生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