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公元1005年1月),宋朝和遼國在經過25年的戰爭後,簽訂澶淵之盟,至此,宋遼兩國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和平穩定時期。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一、宋遼爭端:宋朝花錢買平安的伏筆

宋朝和遼國的戰爭,不是從宋真宗趙恆才開始打的,他伯父宋太祖趙匡胤和父親宋太宗趙光義都和遼國人打過仗。從後晉以後,雙方爭奪的焦點就是燕雲十六州。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硝煙四起,戰爭不斷。沙陀人石敬瑭反後唐自立,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向遼國求援,許以燕雲十六州的土地。遼帝耶律德光領兵來援。

石敬瑭建立後晉王朝後,依約將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使得遼國的邊境延伸到長城沿線。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柴榮一朝軍事實力強悍,曾北伐遼國,收復三州和三關,因病重班師回朝。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797年),宋太宗趙光義欲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之戰中,宋軍大敗,趙光義乘驢車逃走。

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遣二十萬大軍分三路再次伐遼。西北路米信部失利,東路曹彬部在岐溝關大敗。西路軍在撤退時,將領楊業被俘,絕食而死。

在歷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長城及其附近的地形形成了一道抵禦入侵的天然和人工屏障。燕雲地區的丟失,使得中原地區在北方的門戶大開,無險可守。中原地區地勢平坦,北方少數民族穿過長城,向南就是一馬平川,一路奔襲便可到京城開封。正因為如此,宋朝一直想收復燕雲,北宋甚至因此亡國。

二、澶淵之戰:宋朝花錢買平安的決定性戰役

宋太宗兩度北伐未果,特別是雍熙北伐慘敗後,宋朝對遼國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自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積極抵抗入侵,但遼國騎兵部隊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出師,親率二十萬大軍一路深入宋境。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宋朝方面朝野震動,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欽若和樞密副使陳堯叟建議皇帝遷都。王欽若建議遷到金陵,陳堯叟建議遷到成都。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

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遼國岢嵐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攻瀛州,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

遼軍攻克德清,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和石保吉大敗遼國主帥蕭墶凜,並以床子弩將其射殺。遼帝為此輟朝五日,遼軍士氣受挫。

遼國軍隊戰線過長,補給十分困難,又深入宋朝腹地,一旦戰敗,全身而退都是難事。於是遼國方面派人赴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

三、澶淵之盟的影響

正好宋真宗也不想打了,於是派殿直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事宜。寇準向趙恆苦諫,大將楊延昭也派人上書,大意就是敵軍人困馬乏,已是強弩之末。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宋真宗不願戰,朝中主和派的大臣們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只得同意議和。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宋遼雙方經過討價還價,最終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公元1005年1月),達成協議,史稱“澶淵之盟”,協議內容為: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合約簽訂,宋朝開始了百年的和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澶淵之盟是有積極意義的,宋朝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業、商業、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此次戰役宋朝並未戰敗,甚至是居於上風的。如果以和談為煙霧彈,麻痺遼國,說不定會殺得遼人措手不及。要每年給遼國歲幣,影響不能說不壞。

澶淵之盟,是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四、宋朝開始花錢買平安

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史稱“慶曆和議”。和議其中一條是: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5年),遼國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遼兩國重新商定了歲幣,宋國每年要給遼國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

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其中一項內容為:宋每年向金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其間有一次“隆興和議”是把銀、絹各25萬兩、匹減少5萬匹、兩。

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金簽訂"嘉定和議",其中一項內容為:宋輸金歲幣由銀、絹二十萬兩、匹改為三十萬兩、匹,並另給金犒軍錢三百萬貫。

澶淵之盟,宋朝花錢買平安的開始

全文小結:

澶淵之盟之後,宋朝以為不打仗了,就可以"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宋朝以為不打仗就用不著武將了,於是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

百餘年的和平穩定雖然是大好事,但是沒有了居安思危,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來都被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滅國。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一次一次的議和,一次一次地花錢,錢越花越多,平安到是越來越難買了。遼國、金國要的就是沃野千里的宋朝土地,有了土地,這土地上的金銀、百姓,所有的產出就都是他們的了。退一步講,打一次宋朝就能多換點兒錢,所以遼國和金國一直盯著宋朝這棵搖錢樹。

宋朝一開始以為用錢買來了和平,於是開始搞經濟建設,搞社會民生。統治者沒有想到的是,當戰爭爆發,再好的經濟建設也會毀於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