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初期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比較

敵有我無: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美軍有1200多架飛機、300餘艘各型艦艇,有1000餘輛坦克。美軍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或摩托化,每個陸軍師編有坦克140餘輛、裝甲車35輛,每個師還配屬有其他各種車輛3800餘輛。志願軍既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地面部隊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每個軍只臨時配有約100輛負責物資運輸的汽車。美軍的快速機動能力、突擊能力、空中與地面的火力壓制能力,都是志願軍初期所不具備的。

入朝初期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比較


敵多我少:美軍步兵師除裝備坦克外,還擁有各種火炮959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30餘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山炮、野炮、無坐力炮) 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


入朝初期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比較

64門、火箭筒543具。志願軍每個軍編有各種火炮540餘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 (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數量的57%),包括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志願軍一個軍的火力強度僅及美軍一個師的一半。

1950年10月至11月志願軍第一批入朝6個軍,連同志願軍總部所屬炮兵擁有的火炮總數僅相當於朝鮮戰場上美軍火炮總數的45%。火炮本來就少,炮彈更是緊缺。不僅缺少炮彈,就是輕武器彈藥也不能滿足戰場需要。志願軍入朝參戰後,“中央軍委曾通令全軍蒐集、翻修子彈,全力予以保障,也只供應了1.2億餘發,僅為頭兩年作戰實際耗彈數的70%,其餘仍然依靠戰場繳獲予以補充”。

反坦克武器更是奇缺。1950年,人民解放軍擁有日本、美國等國製造的7種戰防炮 (反坦克炮的稱) 581門 (其中87%系37毫米小口徑炮),美國造火箭筒642具,57毫米無坐力炮29門。全軍反坦克武器不僅數量極少,而且威力小、射程近,穿甲厚度十分有限。

志願軍作戰中面對氣勢洶洶的美軍坦克,主要靠投擲集束手榴彈、集束爆破筒、反坦克手榴彈和炸藥包。由於這些都是近距離爆炸手段,在美軍坦克衝擊下志願軍自身傷亡不僅極大,而且被包圍的美軍多次在坦克集群掩護下衝出重圍,難以達成全殲效果。不用說圍殲美軍1個師,就是全殲美軍1個團,往往也是奢望。能夠全殲美軍1個營,就是數得著的輝煌戰果。

敵好我差:在武器裝備的性能與質量上,志願軍的裝備與美軍更是無法相比。姑且不論美軍擁有海、空軍和坦克裝甲部隊,單以火炮看,美軍的火炮,裝備新、口徑大、射程遠、彈藥足、型號統一,均由汽車牽引或吉普車載運,威力大,機動性強。志願軍裝備的火炮不僅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而且彈藥嚴重不足,多由騾馬馱載或由人員肩扛,機動性能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