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利器——“二戰”中的日軍鋼盔

士兵戴鋼盔本是用來保命的,但二戰中的日軍鋼盔有時也會成為"奪命"利器而害人不淺。從某種角度來說,日軍裝備的鋼盔反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日語中,日軍將鋼盔稱為"鐵帽"。二戰中,日軍配發了90式鋼 盔。有些中文材料將這種鋼盔稱為"30式鋼盔",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稱呼。日軍武器裝備的命名,通常是按照日本特有的"神武紀年法"來進 行的。研製90式鋼盔的公元1930年為日本紀年法中的2590年,因此應該稱為"90式鋼盔"。

“自殺”利器——“二戰”中的日軍鋼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90式鋼盔

90式鋼盔採用鉬鋼製造,鉬可以增強金屬的硬度,但是日軍鋼盔的製作工藝遠遠不如美國和德國那樣精湛。日軍鋼盔,包括布質軍帽都有個特色,就是軍帽上帶有布片。由於受大量抗日戰爭題材影視作品的影 響,廣大中國人民對其都不陌生,通常將其稱為"豬耳朵"、"狗耳朵"或"屁簾",但是知道這種布片用處的人卻很少。有說法稱,日軍在與中國軍隊肉搏戰的過程中經常遭到鬼頭大刀的砍殺,因此在鋼盔上加了帆布,保護脖子,這也是毫無根據的說法。日軍鋼盔上的這種布片的作用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曬。其實,這種設計並不是日軍的專利,即使是歐洲國家在熱帶地區作戰的軍隊,其軍帽或鋼盔上也有這種布片。 "九一八"事變之後,在中國東北地區與馬占山將軍所部作戰的日軍很快就發現了90式鋼盔的缺陷。90式鋼盔的內襯很薄,在天寒地凍的中國黑龍江省,很多士兵的頭與鋼盔被凍在了一起。最初,日軍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一問題,只好用溫水澆鋼盔,然後再把鋼盔拔下來。結果很多士兵被凍結的頭皮被直接剝離了下來。在攻佔齊齊哈爾的戰鬥中,日軍只傷亡了300多人,但是因凍傷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卻達到了2000多人,這都是90式鋼盔惹的禍。無奈的日軍士兵只好自行在鋼盔內襯上添加棉布,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殺”利器——“二戰”中的日軍鋼盔

日本戰地記者小悞行男到廬山前線採訪被稱為"軍神"的飯塚國五 郎,當時東京的各大影院都在大張旗鼓地放映他的戰地錄像。飯塚國五郎皮膚曬得黝黑,上身赤裸,滿眼血絲,鬍子拉碴。小悞行男對飯塚國 五郎顯得頗為猙獰的造型非常滿意,就找了個高地,給他扣上頂90式鋼 盔,準備給他照相。推託不過的飯塚國五郎拔出武士刀,在陣地上大吼大叫、又躥又跳,配合記者的攝影。而這一切,都被高地對面中國軍隊陣地上的哨兵看在眼裡。經過日曬雨淋,飯塚國五郎戴的那頂鋼盔已經掉漆,露出了反光的鋼底。在陽光的照耀下,中國哨兵離得老遠,就能看見遠處日軍高地上有個燈泡一樣的東西在那裡蹦來蹦去。而且部分士兵還裝備了日式的38 式步槍,其射程要比"漢陽造"遠得多。哨兵班長攔下了幾個揹著38式 步槍的老兵,讓他們教訓一下這個猖狂的"燈泡"。結果一槍打過去, 子彈正好擊穿了飯塚國五郎的心臟,"軍神"一命嗚呼。日軍90式鋼盔真是救人無能,卻害人有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面對子彈瓢潑一樣的美軍,日軍只好用塗抹煤焦油的方式減小90式鋼盔的反光性。

二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裝備了越來越多的90式鋼盔。最初,由於鋼盔數量不足,只能配發給精銳部隊和突擊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90式鋼盔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制式鋼盔。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兵仍然佩戴著仿製的90式鋼盔。

“自殺”利器——“二戰”中的日軍鋼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