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這座城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期待江漢關鐘聲的敲響。自1997年7月1日的香港之後,再沒有哪一個超百萬人口的中國城市,以這樣強烈的儀式感迎來新一天的零點。

在承平年代,封城76日,這座“為全中國堵搶眼”(王爍語)的城市,經歷了一段永難忘卻的日子,終於迎來了“開城”的時刻。這段時日,有死亡,有悲傷,還有這座城市的千萬居民“不服周”的堅持。

朋友的父母住在黃石,年前到了武漢。今早,他開車出武昌,送他們回程,早高峰的時間,竟然意外地遇上了堵車。

另一位住在武漢的朋友今早吃到了豆皮,他在群裡說“接下來準備每天不重樣的過早,度過開城後的一個月。”

這是武漢普通人的開城第一日,這是這座千萬人口大城市的平凡一天。

曾經稀鬆平常的省內通勤,曾經每天的固定節目過早,終於伴著這城市漸漸甦醒而回歸生活。但這座城市的戰鬥和抗爭,還遠未結束。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武漢,算是我熟悉的城市。

第一次到武漢,是在十年前的早春三月。彼時因為一些事情,情緒不好,便想到有大江大湖的城市去散心,就在北京西站買一張南下的火車票,第二天早上就到了武昌。

黃鶴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並非古蹟。她曾經所在的黃鵠磯,已經變成武漢長江大橋的東橋頭堡,現在的黃鶴樓距離長江有約莫一公里的距離,然而登上蛇山黃鶴樓,眺望龜蛇鎖大江的景象,仍讓人心生澎湃。

那次在武漢只有匆匆兩天,臨離開漢口之前,我在江灘坐了許久,不為了別的,就是看著這條滾滾東去的大江,靜靜聽江水拍岸的聲音。

自那以後,我前前後後又去過八次武漢,也熟悉了珞珈山的地理,凌波門的步道,跨江輪渡的路線和老漢口的租界。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武漢是獨特的。

人們常說,與其說她是一座城市,不如說她是三座城市。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武昌、漢口和漢陽不同的特質。武昌的文教和科技,漢口的商業和碼頭,漢陽延續百年的工業傳承,這座面積大得令人咋舌的城市,每個區域卻有著無比鮮明的特質,把它和別處,清晰地區分開來。

霧靄下的武漢長江大橋,連接著武昌和漢陽

這種空間上的獨特性,讓武漢擁有極大的文化多元性。放眼北緯三十度附近的主要城市,上海和重慶是典型因開埠而實現跨越的港口城市,南京、杭州、成都、蘇州是典型的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古都。而唯有武漢,兼具詩情畫意的文人氣質,又有大開大闔的江湖草莽。

長江南岸的武昌,是有著上千年文化根基的古城,黃鶴樓雖然屢毀屢建,卻世代留下文人的吟詠。長江北岸的漢口,自漢水改道才形成,歷史只有短短五百年,卻以火箭一般的速度躥升,先是成為四大名鎮,在民國時更成為僅次於上海的都會。有人戲稱,從前中國只有兩個大城市,一個叫“大上海”,一個叫“大漢口”。

鮮明的文化個性,和緊密的空間連接,交融在這片大江大湖之間。從武昌坐輪渡到漢口,便有了點從成都去了趟重慶的味道。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武漢自古是楚地。

不論三鎮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這片土地都凝著“楚人”的血性。世上本沒有那麼多要做英雄的人,只是時勢使然,縱然千鈞重擔,也義無反顧去承擔。

武大老圖書館,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代會在此召開

109年前,武昌城頭一聲槍響,敲響清王朝的喪鐘。82年前,武漢會戰的一寸河山一寸血,終於將中日戰場拖入相持。槍炮聲轟隆,讓這座城市經歷烈火的淬鍊。

滔滔長江穿越這座城市的腹心,江水也一再給這座城市考驗。1931年,1954年,1998年,每一次長江特大洪水,都成了這個城市刻骨銘心的記憶。

這座城市經歷過多少水火啊!再想想她夏天極炎熱,冬天極陰冷的氣候,要在這裡生活,須得有耐性,有達觀,當然還離不了那一口讓人印象深刻的“漢罵”。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有一個武漢,於這個國家,是一種幸運。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武漢東湖凌波門

她不只是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她不只是華中地區的政經高地。她是一個月都吃不重樣的早點攤,是東湖畔盛開的那一季櫻花,是綿延幾個月的小龍蝦和夜啤酒,還是江輪的汽笛和整點報時的鐘聲。

要是中國少了武漢,會少了多少生趣呀。所有人都在等著這座城市回來,在她陷入沉寂的76天,人們才真切感受到,這種靜默是多麼可怕。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多少年以後,人們仍會記得這個春天。

記得這個春天的武漢,有那麼多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瞬間。

這一切不能,也不會白白過去。

它們被鐫刻在這座城市的歷史上,又明白地告訴人們,這是一座一再經受水深火熱,卻從未屈服的城市。

在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武漢這座百湖之城的地下,深埋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