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二、自然孕育的文化)

在前一篇文章中,籠統的介紹了一下寧夏的大漠風光和一河一山。而表達的內容連原有的千分之一都未展現到。

只因為他的美好難以用語言去描述,這份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美,只有親身經歷其中才能真切的感受。

春天,山雪消融,河冰解凍,水下湧動著春的氣息。

夏天,山色蔥蘢,河岸蘆葦盪漾,飛鳥低旋,水鴨遊曳。

秋天,一切穿上金裝,蒹葭蒼蒼,除了秋的蕭瑟,還有收穫的喜悅。

冬天,白雪皚皚,更顯出賀蘭山的挺拔雄壯。

這四季的風光,源於這一山一水,這一山一水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夏富饒,也使得他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相碰撞的地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又造就了寧夏的獨特文化以及人文景觀。

寧夏的文化及人文景觀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5萬年至約1萬年)

水洞溝遺址,顯示在3萬年前已有人類在寧夏生活繁衍。

遠古時期的寧夏植被繁茂、動物成群,水洞溝遠古先民在這裡採集、打獵、祭祀、戀愛、圍著篝火烤食獵物,載歌載舞。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惡化,暴雨,洪水,地震等災難來臨時,水洞溝人不得不進行遷移。

時間的飛逝,造就了現在水洞溝的雅丹地貌,使這裡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你可以在這裡見到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土林奇絕景觀。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二、自然孕育的文化)

水洞溝

新時期時代(距今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華夏各族融合的時期。

據史籍記載,伏羲誕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由黃河經渭水,徙治陳倉(在今陝西建立名為陳倉的城池)。

伏羲代表的仰韶文化,活動範圍由黃河上游遷徙至今河南一帶。

而寧夏出土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菜園文化和龍山文化等這一時期的遺存。

對於這一時期,寧夏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但這些遺存可以證明伏羲部落曾在寧夏有過活動或者交流。

春秋戰國時期——清朝

這一時期,寧夏一直是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也是抵禦外族的兵家要地。

西周時期,生活在寧夏的狄戎部落與起源於西岐(今陝西境內)的周朝時有戰爭。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最終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二、自然孕育的文化)

明長城

秦時,秦宣太后(羋月)誘殺佔領寧夏的義渠王於甘泉宮,併發大軍滅義渠,將其地置為隴西、北地和上郡三郡。北地郡(包括現今寧夏)。

至秦統一六國,興建長城,抵禦匈奴。匈奴南下陰山,過黃河,到寧夏境內就可以威脅到秦都城咸陽。

為此遷移百姓,以賀蘭山至陰山為屏障,黃河為天險,利用河套平原的肥沃土地,屯兵建立據點。

西漢,由於寧夏既是抗擊匈奴的重要邊防重地,又是西部絲綢之路的重要地帶,所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曾六次親臨寧夏,經略抗擊匈奴,鞏固邊防,開通絲綢之路的國家大事。

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宋朝,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你所不知道的寧夏,一個被“遺忘”的省市(二、自然孕育的文化)

藏兵洞

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準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文化具有典型的多元文化的組成,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的交匯處。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隨同絲綢之路傳入的佛教文化也有許多遺蹟。作為回族的主要居住地,回族文化也在這裡盛行。寧夏文化的多元化,決定了他更具有包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