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疫情死亡率比中國低很多,僅僅是因為患病的老年人少嗎?

用戶99058731276


一,德國的人均醫療資源遠高於中國;二,中國是首發,沒人知道這病毒的危害作用和傳染性的強度,對於這病該怎樣診斷治療,得有一個不斷的瞭解認識過程,這就是首發的代價。


二哥19787


A. 時間沒到,單日死亡人數每日都在上漲

B. 病毒種類不一樣,或德國人有不同基因抵抗力

C.統計辦法不同,併發症死亡不計入新冠

D. 相較意 法 西這些國家,德國相對守紀律,交叉感染數少,床位準備相對充分。

對於D,

死亡人數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 總輕轉重的比率 和 對應的醫療救助資源,如ICU 呼吸機 等。 前者一定是有穩定的概率——什麼樣身體素質的認在什麼樣的內外組合條件下會輕轉重,只是人類沒找到規律,只能靠後者與之對抗。

2. 感染總人數 和 限行法令的執行。這兩者也是一對對抗因素。政府動作快 執行力高,感染速度自然會慢下來,但別指望立竿見影。

採用群體免疫的思路,不是不行,只是不道德。

試想,什麼都不做,按年齡階段劃分,其下再分男友,之下再分基礎病史和身體素質判斷,每各分組最後的感染率 死亡率 在各個國家應該是趨同的。這個前提是病毒只想和我們共生而非毀滅。

把趨同的感染率v死亡率進行數學建模,可以得出死亡百分比。 現在沒有一個國家敢這麼做,但除中國外都往這條路上走了幾步,跑了一會兒,比如不戴口罩,經濟不停,上街遊行,等。

上面算出的感染率 死亡率 會被政府措施,民眾自覺度,基礎病同病毒結合後在人體的反應,統計辦法,數據更新速度和準確率,醫護人員水平和數量,測試排查速度等等因素影響。

現在說德國低死亡率還太早。 德國的重症床位雖多,檢測速度也許快,但因為沒有特效藥和疫苗,最後還是要靠人自身的免疫,醫護物資的充足只是提供了輔助,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中國抗疫的成功是全國醫護資源的充分統一調動 + 早期的全國停擺相互作用的結果。

歐美也許能做到第一條,但是第二條做的一直不好,這會反向對第一條提出更好的要求。因為總感染數,轉重症率,死亡率是隱匿的常數,只是人現在算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