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會“遺臭萬年”?而漢武帝罷黜百家,卻名聲要好的多?

致富先鋒瑪爾扎哈


第一,評判事件首先看當時的歷史大環境,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焚書是李斯倡議,為何?

因為首先,千古以來,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是表象,
但不等於就屁股底下是一片風平浪靜,可以安坐江山;
六國老氏族無時無刻不想著復辟,各種力量扭曲,湧動,
統一初定的秦國暗潮洶湧,風雨如晦,在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背後,是深徹的復辟危機,

後來胡亥亂政,大澤鄉起義後,六國瞬間復辟即是明證。



——————————————————————————————

PS:六國復辟時間表:

1、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建立張楚。

2、8月,武臣席捲趙地,首當趙王,王位幾經波折,次年張耳、陳餘立原趙王后裔趙歇為王,復趙。

3、9月,項梁和項羽殺會稽太守,號召楚國遺民反秦,得精兵8000餘人,立熊心為楚懷王,復楚。張良向項梁自薦入韓,準備復韓。

4、9月,齊國王族田儋、田榮,率家奴殺縣令,擊退周巿,席捲齊地,復齊。

5、9月,趙王武臣派遣戰將韓廣入燕,韓廣自立燕王。復燕。

6、11月,周市席捲魏地,從陳勝處迎回魏咎為王,周巿任相國,復魏。

7、11月,張良找到韓成,立為韓王,張良任司徒,復韓。

至此,在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秦二世元年,秦國曆七代,經135年努力滅掉的關東六國,5個月內,全部復國。

——————————————————————————————

回到主題。

焚書是秦國統一後郡縣制實行第8年,秦始皇34年,
六國老氏族復辟浪潮正自兇猛,搏浪沙刺殺已過,
博士儒生淳于越竟於此時,公然上書,提出廢除郡縣制,力行王道,恢復分封制,
給皇家子弟封侯裂土的請求。
而此時的秦國,已經7代實施商鞅變法時的縣制(秦孝公至秦始皇為7代君主),
並正式設立帝國郡縣制8年,累計實行縣制130餘年,
木已成舟,生米不但熟飯,而且都生了厚重的鍋巴,
而此時儒生公認老調重談,並大以為非,其悖逆,其狂妄,其有違常理之幅度,
擺明了其背後有強大的復辟力量推動,而且其力道之猛,可以想象,
這件事情將復辟勢力公開擺上了檯面,反覆闢的鬥爭刻不容緩。

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丞相、郡縣制發起者,是論戰的最主要戰將。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不法古、不修今】,【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法家的核心思想。
面對早在六代之前商鞅變法之時已經被拋棄的腐朽言論,
李斯痛加駁斥了以古非今的論調,揭露了儒家依附分封而存的立場,
並倡議焚燒除農家醫家墨家等實用之學和秦宮保留史書之外的“王道之書”、“春秋古籍”,
並禁止以私學非議朝政,這就是焚書的起因。

郡縣制與封建制,孰優孰劣,已不難辯駁。
秦始皇清晰的看到了,封建是戰亂之源,因此維護商鞅變法的歷代成果,力行郡縣。
而劉邦採取半郡縣,半封建,結果如何?
七國之亂,王莽篡漢,東漢末年分三國;

晉帝司馬炎,實行分封制,如何?
16國分華夏,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孰優孰劣,自不待言。

回到焚書。誠然,焚書為過,但我們不能不看到在焚書背後的大時代背景,
儒生為何倡議古代分封?
因為分封是復辟的首要條件。


儒生倡議廢除郡縣,恢復分封,
不過是六國利用儒生做探路石,試探和瓦解初生的統一秦國之步驟。

當是時,如果你是那個橫掃六合,虎視雄踞的千古一帝,面對復辟浪潮的如此挑釁,
你會作何感想?如何反擊?
我只知道,即便再偉大的胸懷,也不能拿六世基業開歷史玩笑。
強硬反擊挑釁,摧毀詆譭根基,保住初創的帝國基業,是秦始皇的不二和唯一選擇。
而詆譭秦政、郡縣制的根基為何?
不過是那些詩、書、禮、樂的所謂王道大政罷了。
焚掉這些無用之書,口舌之書,與民何害?

我們且看看,焚書的真正實施結果又如何?
儒家因此滅絕了?沒有。
儒生因此消失了?更沒有。
焚書,只是政治威懾力大於破壞力罷了。



千古之下,看康有為如何說:
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議禮者三十餘人,皆秦諸生,皆未嘗被坑者。其人皆懷六藝,學通《詩》《書》,逮漢猶存者也。然則以坑儒為絕儒術者,亦妄言也。

再看看魯迅如何說: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再讀讀本朝偉人這首詩: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坑儒,坑的也不是儒家子弟,大部分是方士。
方士是什麼人,也就是求神算命,長生不老的法師們,以徐福為代表,
徐福在焚書之前,已經入海閃人;
坑儒發生在焚書後第二年,方士候生、盧生等替秦始皇尋仙藥而不得,
為了彌補自己無能,開始詆譭秦始皇,
說他剛愎自用,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此不足以得仙藥也。

我們知道秦國就像現在的民營企業,都很實在,都是拿結果說話,拿業績說話,
錢給你了,時間給你了,期限到了,就要給業績,就要考核,考核不達標就要淘汰,
不達標甚至拿企業開涮的犯罪的就要治罪。
於是,盧生和候生在績效考核前,心裡發虛,逃跑了。
方士頓時失去信任,秦開始由御史大夫全面考核,
方士哪裡經得起考核?
哪裡有仙藥?哪裡有神蹟?
用今天的話說,一幫騙吃騙喝的江湖騙子罷了。
於是,全面逮捕。
小部分儒家,大部分方士,根據歷史記載460多人全部被坑。


這也怪不得誰,在以法制強盛,以法制滅六國的秦國,觸法者必亡。

焚書和坑儒,是兩件獨立起來的事情,歷史上也不一定曾真實發生,史學家有杜撰的考證。
但即便是真實發生,這兩件事情也有其發生的深遠背景與推動力,
以一個普通凡人的眼光和選擇,去評判一個豪邁古今的千古一帝,
是不可能無誤的,也是不可能準確的,
我們能看到明面上的大體事情記載,但不可能作為當事人去體會其眼光所及。

但是,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在完成滅六國之偉業後,
並沒有立刻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依然一如既往的勤奮、努力和警惕,
這位始皇帝每日要批閱120多斤奏章,每日只睡4到5小時,少有娛樂,連皇后都不立,
修長城,建馳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其武功蓋世千古,其文治造福千載。
而且秦始皇在位期間,從無錯殺,冤殺一位功臣,
所有文臣武將,絕無狡兔死,走狗烹之命運,從無一起悲劇,


僅此一項,足以證明秦始皇之胸襟,之誠摯,之決斷,之清醒,
千古一帝配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八字評語。
秦始皇如果真的做出了焚書坑儒的選擇,必然有其原因,這絕不是昏頭舉措。

但,得罪了文化人,是不得了的。尤其是儒家。
焚書和坑儒這兩件事情,被作為秦始皇和秦政【殘酷暴戾、滅絕文化】的鐵證,
被儒家從漢朝一直罵到現在,成功的讓千古一帝遺臭萬年,也將秦和暴牢牢鎖定,
凡舉秦,必不離暴。
後人之眼光,只以成敗論英雄。秦因其短暫,而一短毀所有。
後世已經在儒家影響下,打下深刻烙印:
短,因其暴。
暴,所以短。

事實是這樣嗎?
劉邦進咸陽,蕭何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把秦廷幕府文案載籍全部搬走,他深知,這些秦朝幾百年積澱,嘔心瀝血而成,治理天下的典籍可比那些金銀珠寶有價值多了。

於是漢承秦制,蕭規曹隨,秦始皇與文臣武將創立的所有,除了郡縣制,被劉邦全部搬走,


連衛青、霍去病出徵,都走的是秦朝建成的全國高速公路網——馳道。

漢祚29帝,405年。
短乎?

巍巍長城,屹立至今,巍然世界,
短乎?

中華文明,自隸書,而普及最底層大眾,方塊字至今流轉於噴秦噴法噴暴的鍵盤俠指下,
短乎?

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不早立扶蘇,是其根本失誤。
而秦之亡,其核心在於內部的趙高、李斯、胡亥惡性政變,迅速摧毀和瓦解了一切秦政廟堂。

說到沙丘之變,一時如鯁在喉,插敘幾句。

在兩千多年後,我們客觀的,將沙丘之變進行復盤時,我們會無不感慨的發現,這是一場多麼可悲可嘆、令人扼腕嘆息的人性悲劇。

其始作俑者趙高、李斯,這兩位跟隨秦始皇多年,為大秦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忠誠鐵腕與肱股之臣,其蛻變、惡化之迅速,就宛如一夜之間,從至高天的大天使化身成為無盡煉獄的迪亞波羅與墨菲斯托。

我們無法不感嘆人性中善良一面的脆弱,縱然是已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帝國丞相,在巨大的權力誘惑面前,其善良也脆弱的連一張衛生紙都不如,不捅自破。儒家的人性本善說,在此時此刻,有何面目出來現世?


我們更不禁要發出一聲浩嘆:秦始皇枉為鐵桿法家!秦始皇枉讀《韓非》!

《韓非子》要帝王高舉正坐,明察燭私,結果你是個燈下黑!

《韓非子》要帝王時刻警醒的《六反、七術、八奸、十過》:“明君之於左右也,使其身必責其言,不使益辭。其於父兄大臣也,聽其言也必使以罰任於後,不令妄舉”。結果你待所有人推心置腹。

嬴政啊嬴政,別人說你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但實際上,你卻分明單純幼稚、傻到冒泡!作為千古一帝,你居然單純到毫無防人之心,對左右、大臣無限信任。你這樣傻缺的人居然能在千古之下被打上殘暴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我實在替你虧得心慌!

是的,你肯定有著基本的識人之明,因為你還知道,相對而言,蒙毅最靠譜,最忠誠。

所以,你把蒙毅以還禱山川的名義,派回咸陽去佈置會喪和傳位扶蘇的準備。

但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你在寫這封殘詔的臨終時分,你也絲毫沒防範、警惕甚至稍加懷疑過,盤踞在你身邊,掌管符璽信物的趙高和實際掌權的李斯!

在完成統一大業,成為帝國丞相後,李斯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攔住秦王的詔令,寫下振聾發聵《諫逐客書》的客卿了,他的勇敢、擔當已經在皇帝的至高威嚴和丞相的權力浸染下消失殆盡。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逐漸認識到輕徭薄役,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斷絕六國復辟根本。於是他最後一次大巡狩,專程會稽刻石,祭奠王道治國的代表大禹,這代表秦始皇的治國理念和路線開始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已經意識到呂不韋的寬法濟秦有其必要性,而寬厚仁慈的扶蘇更是不折不扣的天賜繼承人。

於是這個時候,秦始皇才會突然改變出巡歸程路線(出巡路線為陝西-湖北-浙江-山東),要去山西上郡見扶蘇。但是太遲了,未出山東就病重了,最終在河北的沙丘,噩夢降臨了。

而李斯這個時候還沒有醒悟過來,還依然是一個鐵桿法家。李斯與扶蘇政見不同,將導致扶蘇繼位後自己的地位發生顛覆。這是李斯除過格局不夠,缺乏擔當,慾望過度之外,最根本的叛變原因。

而趙高這個像毒蛇一樣蟄伏的陰險份子,就是死死的抓住了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將其一步步拉下深淵,最後還賜了李斯東門黃狗之嘆。

由於秦始皇“虧先人”般的單純幼稚,秦國命運從此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

秦廷廟堂,風雲變色。

廟堂是朝代的首腦,是發號施令的中樞, 三公九卿、贏氏九族被趙高和胡亥誅戮一空,任何軍情政情完全中斷, 初建的秦國,就像一個新生兒,突發腦溢血,瞬間倒下,休克。

即便如此,休克中的秦帝國依然爆發出了令人驚歎的戰鬥力,
甚至沒有動用滅六國的秦國主力軍團(一在九原,一在嶺南),
少府章邯,僅僅帶領這一波臨時整編列隊的驪山刑徒,就如鷹擊雲雀,風捲殘雲,
將起義民軍與六國復辟軍打的抱頭鼠竄,六國復辟核心項梁自殺定陶,僅剩趙國未平,
秦國迎來了最後的自我休整曙光。

然而這時,章邯和增援的王離犯了戰略性選擇錯誤,
本應穩妥據險防禦,率隊回師咸陽,靖亂復國,
他們卻想為靖亂徹底奠定局勢,出擊趙國。
結果最後的決戰,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九戰秦軍,掘其甬道,秦軍斷糧,
章邯不得已退軍,最終投降。

項羽坑殺20萬刑徒降卒,後又彭城坑殺30萬,屠城6次,被後世譽為【人傑、鬼雄】。
秦始皇坑儒460人被罵為千古殘暴第一。
儒家之價值觀與評判標準,
呵呵,
無解。

此時,在咸陽,子嬰誅趙高靖亂,立為秦三世,秦的腦休克好容易自我修復,

但是已經太晚了,46天后,劉邦西進咸陽,子嬰投降,

秦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獨存”,不是“獨留”,而是“獨尊”。

僅這一點,就很有意思。

事實上,董仲舒是否真的提出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值得探討。

在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中,他提出的是“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而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班固評價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漢書-武帝紀》中,班固使用的詞語則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至於名揚天下的《史記》,則壓根沒提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問題。

好吧,因為與題目關係不大,我們暫且不去管它。我們需要著重搞清楚的是,漢武帝是不是真的搞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答案為,是的,但也不完全是。

獨尊儒術,確實有,但罷黜百家,顯然談不上。

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需要自上而下都能行得通的國家意識形態。這一點,秦始皇一統中國時便意識到了。但是,在統一思想這條路上,嬴政卻走錯了方向。秦朝統治階段,國家大力推崇法家,又搞出了一幕焚書坑儒(其實坑的多是術士)的鬧劇,極大刺激了士人的心。秦朝統一思想的過程,是強硬的,殘酷的,甚至是暴虐的。

於是,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到了漢武帝時期,秦朝這一套,便不能再搞。由此,也便有了董仲舒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承蒙了古代先哲們的努力,古中國的歷朝歷代,都不必拿宗教作為國家的統一思想。在統治者眼裡,法家是統治手段,儒家用於承平盛世,道家則慣於在喪亂之後拿來休養生息。幾套政治思維,有張有合,互補短缺,一向被後來的統治者雜用。古中國幾乎不需要任何外來思想,便能四平八穩的治理國家。

宗教沒能主導政治,是古中國在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先進性。

我們不能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的學術和思想禁錮,便否定其帶來的正面意義。

現在,我們來看看漢武帝是怎麼“罷黜百家”的,又是如何“獨尊儒術”的。

前面已經說過,漢武帝是談不上罷黜百家的。在他的統治時期,帝國的主要打擊對象為:“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

在這五種打擊對象裡,申不害、商鞅、韓非,均是法家;蘇秦、張儀,則是縱橫家。

為什麼宣揚此類思想的人會成為出頭的椽子,被首先討伐?

因為,法家是非常明確的統治思想,這柄武器,只能握在統治者手中,卻決不能散落在民間;而縱橫家,興風作浪,搖鼓唇舌,是帝國禍亂的始作俑者。

在漢武帝眼中,一切有可能威脅到帝國統治的不安定因素,都需要掐死在搖籃裡。

由此可見,所謂“罷黜百家”,其實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漢朝的統治階段,道家思學並沒有被禁止,法家思想則被漢武帝拿來大用特用。既然道家、法家、墨家幾個重要思想並沒有銷聲匿跡,那麼,又何談“罷黜”?

至於“獨尊儒術”,當然有其道理。

儒家是維護君主制度的。當然,法家也維護,但辦法卻不怎麼光明正大。法家的手段,為勢(絕對權威)、術(陰謀詭計)、法(嚴刑峻法)。將法家擺上檯面的秦帝國,歷二世而亡。

而儒家則要有人情味的多。儒家的道為王道,政為仁政,製為禮制,治為德治。這樣的統治辦法和意識形態,人民容易滿足,士人也能接受。將儒學抬上國家政治層面之後,三綱五常也就產生了,帝國的核心價值觀便由此確立。

“獨尊儒術”的方法,便是壟斷仕途。

首先,辭退研習諸子百家的博士,在皇帝的顧問團裡,只保留五經博士;然後,動用國家力量,為博士招募弟子;最後,設立太學,公開考核儒家子弟。

這是一套非常見效的政策。研習儒學的子弟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愛國”思想,由他們來做帝國的官員,不僅兢兢業業,而且危險最小。從此,帝國與儒生達成了協議。我將官職交給你,而你,則保證不會動用學識和資源來針對我。

儒家也確實做到了。在後來的時光裡,士人參與的造反,屈指可數。赤眉、黃巾、白蓮教、太平天國,都不是靠儒家思想,才將起義者凝聚在一起的。

至於漢武帝本人,哼,他才不是什麼儒家呢!



他迷信巫術,修煉黃老之術,重用酷吏,這些行為都與儒家相去甚遠。漢武帝真正推崇的,仍然是法家。在他的統治時期,僅僅因為嚴刑峻法而死掉的內閣高級官員,便有九位之多。被逼自殺者更是不計其數。他對內閣的控制,對經濟的壟斷,對豪強的打擊,無一不在顯現他的法家思維。

但是,這仍然不妨礙漢武帝擺出一副“仁義道德”的儒家嘴臉。

為什麼?

因為儒家得人心,因為儒家比法家更美。

如何看待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僅談我的看法。

漢王朝並沒有因獨尊儒術而罷黜百家,此為偽命題,不贅。漢武帝的政治,既有儒家的德治,也有墨家的人治,更有法家的刑治。儘管政策上大力宣傳和扶持了儒家,但政治上卻雜糅混合了諸多學派。而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更方便的搞中央集權。

無疑,漢武帝成功了。

而他的獨尊儒術,也開啟了一個繼往開來的歷史新局面。未來的中國,因此盛世輝煌,也因此頑固不化。

但是,把髒水全潑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上,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而這,又是一道宏大的命題了。

所以,到此結束吧。


懷舊經典影像


因為如果“焚書坑儒”不是罪的話,那麼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人的起義就是真正的暴民。因此,在大漢王朝創立後,一定要將秦朝的罪過最大化地誇大,否則“大漢王朝”就沒有正當性,就失去了天道人心。


而事實上,秦始皇“焚書坑儒”以訛傳訛,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 秦始皇畫像

《資治通鑑》所載“焚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資治通鑑》卷七,秦紀二

封建時期以“農業文明”為主,因而“醫藥卜筮種樹”等書籍沒有被燒,而《詩》《書》等書籍常常被一些“諸生”用來以誹當世,因此民間的被燒燬。但官方仍然在“博士官”保留,並未全部破壞。

▲ 焚書

《資治通鑑》所載“坑儒”的主要內容如下: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資治通鑑》卷七,秦紀二

事件的起因是侯生、盧生等人諷刺、非議秦始皇,引起秦始皇暴怒,派人查探都有誰在妖言惑眾。結果諸生互相揭發,最後確定的違法“犯禁”者460餘人,在咸陽活埋。這件事情本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侯生、盧生等人都是方士,只是尋找“不死之藥”的人,並非儒生;而現在這460人違法犯禁,按律坑殺,沒有什麼錯。

▲ “坑儒”

但是在漢王朝的正統下,需要全面否定秦朝的一切。因此,秦朝的“焚書”、“坑儒”都是錯的,全都是暴虐的象徵,因此,“高祖斬白蛇起義”是順應天意的,大漢王朝是正統的。


而漢武帝“罷黜百家”,同樣是為了正當統治。需要說明的是,董仲舒的“儒術”,已經完全不是孔子所說的“儒”了,而是徹徹底底為統治所服務的學說。

▲ 董仲舒畫像

董仲舒以“神學”為基礎,建立了以“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政治學說,強調君權的神聖性和權威性。這些都是逢迎統治者的口味的,在漢武帝這樣的君主面前,一拍即合。而後世各朝各代君主,都是以這樣的“權威”來統治的,他們自然而然認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合理性。因此在統治者的眼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功。如果這一點有問題,就意味著“君權”的神聖性、合理性存在問題,那是沒有哪一位皇帝認同的。


安若凡


歷史上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與他的功勞齊名的還有他的暴虐。

說起秦始皇的殘暴例子不勝枚舉,其中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焚書坑儒”。

本質上看“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中國文化都是無法度量的損失。

但為何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留下了千古罵名,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變成了偉大的政績?

1、“焚書坑儒”雖然焚的是諸子百家的書,但坑殺的多數人都是儒生。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是同時打壓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單單隻發揚儒學一家。而最終儒學得以興起,並在此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都是因為漢武帝的這場改革。

所以後來在中國佔有絕對地位的儒生,大有詆譭秦始皇抬高漢武帝的意思,這也是造成歷史對二者之間評論的差別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的功績在於統一中國,武力征服難免會做出許多過激的事,當時之人對他可謂是恨之入骨。

2、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本意是要維護秦朝的統一,把與秦朝當時統治相違背的言論抹殺掉。顯然這種愚民政策沒有達到秦始皇想要的結果,但這件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遠遠超過了秦始皇的預料。打壓方士、坑殺儒生使原本就受殘暴統治的百姓更加激憤,也加速了大秦帝國的土崩瓦解。

由於經歷了幾百年的諸侯兼併戰爭,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漢朝建立之處就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武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賢明君主。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董仲舒把儒家學說與當時社會相結合並吸收了許多其他學派的理論,創立了一個以儒家學派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統”等都是其中的觀點。

從這些觀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本質上這是一種很高級的控制人思想的形式。而世人對罷黜百家與焚書坑儒差別對待的原因也許就出在了這“高級”二字上。

漢武帝是兵不血刃,用溫和的方式引導人們接受,並且被董仲舒重新塑造之後的儒學本身就有一種魅力。在自漢代以後儒學在中國就是唯一的正統思想,雖然它在相當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自由,但確實起到了維護階級穩定的作用。

反觀秦始皇則做的太暴力,他強硬的砍殺與自己相悖的言論,不給人緩和喘息的機會,不變通、不折衝最終的後果可想而知。

因而才有了後世對“焚書坑儒”的貶,對“罷黜百家”的揚,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評。

歡迎關注“春朝青牛”,每天堅持分享感興趣的歷史知識。

實說歷史


自古不能得罪讀書人。

個人認為,正是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來才有“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殘暴形象。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並沒有“坑儒”。秦始皇好求仙問道,於是任用方士為自己求取仙丹,以求長生不老。可是方士卻帶著秦始皇給予的資源跑路了,秦始皇氣不過,於是就將咸陽的方士都給抓起來活埋了。



而“焚書”事件就是秦始皇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因為秦始皇深感剛剛統一的國家政令不同,而能夠在短時間推進改革唯有法家的思想。而且在加上一些儒生髮表了不利於統治的言論,秦始皇為了教訓這些人,便下令,“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想想,將這麼多的典籍焚燒於火海,這群儒生能不記恨秦始皇嗎?

總算熬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深知無為而治已經不能適應已然逐漸富庶起來的國家了,在這樣下去,全國的臣民都會缺乏進取之心。正在這個時候,董仲舒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想了想,儒家思想注重入世有為,而且這種儒學還融入了法家的思想,外儒內法,君權神授,正好符合國家所需要的指導思想要求,於是,漢武帝同意了這個建議。

儒家的思想迅速的遍及全國,於是,儒家便成為了中國的正統思想。而儒生們很快就想起了以前秦始皇是怎樣對待儒家的,於是,提起筆便寫了段黑歷史,重點描述秦始皇是如何的剝削民力,並且杜撰“坑儒”事件。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卻因為後半部分而被儒生們傳功頌德。


您的關注,我的鼓舞~


在下古麒


謝謝@悟空小秘書 的邀請。漢武帝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起來和秦始皇焚書坑儒相似,其實存在很多不同,自然歷史名聲也差距天壤。原因有三:

一是漢武帝與秦始皇的個人形象不同。

後人提起漢武帝,就自然而然地認定他是明君。尤其是在外交方面,漢武帝一改以往王朝的軟弱形象,採取強硬擴張政策,派出衛青、霍去病等悍將,狠狠地教訓了匈奴,“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長了國威,大長了志氣。此外,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開闢西南夷。所以,人民群眾普遍認為漢武帝時個有作為的皇帝,而忽略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窮兵黷武等缺點。

而提起秦始皇,人們的印象主要是2個字:殘暴。

雖然秦始皇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人們多數淡化這些功績,只銘記了他兩件暴行:修萬里長城,勞民傷財;焚書坑儒,慘無人道。

二是漢武帝與秦始皇打擊對象不同。漢武帝打擊的是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和文化。

漢初,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成為主流,受到歡迎。但這種意識形態不適合漢武大帝擴張強權的理念。於是,漢武帝決定在思想文化領域,用儒家取代了道家等思想的正統與統治地位,使得儒家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

而秦始皇打擊的是除了官方意識形態以外的一切思想和文化,特別是受到廣泛歡迎的儒家。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更受到國人歡迎。秦始皇將此列為打擊對象,顯然得罪了多數人。

三是漢武帝與秦始皇具體做法不同。漢武帝做法只是抑制和貶低儒家以外的思想和文化,突出儒家。對於信封儒家以外的士人,沒有采取兇悍鎮壓政策。

而秦始皇則窮兇極惡,規定:非秦朝官方的書,一概燒燬;有敢於公開議論《詩》、《書》者,殺;有以古諷今者,誅滅九族;知情不舉報的官吏,與之同罪。

更殘忍的是,秦始皇竟然下令將460多個儒生活埋,慘無人道,怎能不讓人千古抨擊?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為什麼秦始皇焚書坑儒會“遺臭萬年”?而漢武帝罷黜百家,卻名聲要好的多?二者的行為,對儒家來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儒家的進階歷史上,換個說法就是,子曰:我們在過去的秦朝時期,走過一些彎路。對儒家而言,西漢後期之前,都是黑暗的“末法時代”,都是暴虐的時代,只有儒家的時代才是正義的。戰國時代,罵周天子自壞名分,不作為。罵各路諸侯國狼子野心,擾亂時代。但目標太多了,也不好集中罵。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儒家還是不受重用,秦始皇自然就成了有眼無珠,暴虐天下的代表。畢竟儒家是後來的勝利者,可以盡情的曲意2000年,勝者為王嘛。

二、

漢武帝“罷黜百家”在儒家的奮鬥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開始,儒家開始正式走上政治舞臺,這一走就是2000年,直到近代才被趕下神壇,在這之前百家都是失敗者,沒有發言權來批判“罷黜百家”是暴政。

三、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就像個小姑娘,勝利者可以肆意打扮。首先、秦始皇並未“焚書坑儒”,焚的是玄學,坑的是方士跳大神兒的。也可以說是秦朝時代的破四舊,掃除奴隸時代的迷信,迎接美好的封建新時代。漢武帝也並未“罷黜百家”,而是啟用儒生,徵召儒學博士。儒生也得到重用了,但直到漢宣帝依然是百家並用的。班固《漢書》載:漢宣帝看太子痴迷儒學,尊崇儒生,非常擔憂,語重心長的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一語中的,漢元帝繼位後獨尊儒術,很快西漢就亡了。


布穀鳥講歷史


秦始皇號稱中國“千古一帝”,統一各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實現了車同軌、字同文,其功業確實偉大,但每一個偉大人物都有一段不堪的過去,焚書坑儒確實是秦始皇的一大汙點。

秦國奉行法家理論,治國以嚴苛而著稱,到了統一全國後,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煉丹求仙,不辭耗費國力人力,只為實行帝業的千秋萬代,但自然規律終究不能靠矇騙而過活,長生不老的謊言終究是要破的,這就引起了坑殺方士與儒士的過激行為。其行為,對中國來說實在是一個災難,民間的書都焚燒殆盡,只在皇家藏下少量圖書,文學典籍,諸子百家都文化瑰寶全都付之一炬,給中國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加上後來項羽的一把火,差不多要讓中國的文化斷檔了。其行為真可是遺臭萬年。

而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目的只是利用儒家思想進行思想統治,雖罷黜百家之言,但並未真正坑殺其人,各種思想雖不能上朝堂,但私底下的傳播還是有的,行成了一個儒家為正統,其它學說為旁流的局面,雖有抑制,但不是毀滅性的。

再從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來看,儒家思想左右中國二千年,其思想雖有糟粕之處,但仍不失為治國治家的重要思想論理,期間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其思想與地位從未中斷,證明儒家思想的先進性還是其它思想所不可比擬的。

當然,任何的文化都應該是開放的,兼收幷蓄的,吸收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板,生命才可能長久茂盛,歷久彌新,歷來如此,概莫能外!


華豎


秦始皇時期,第一次完成中國的統一,所以秦始皇很是得意,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邁五帝”,但是這時候有很多儒生針對當時秦朝制度等方面有很大怨言,動不動就搬出古代聖人言論,孔子言論來說道,讓秦始皇不勝其煩。這時候李斯站了出來,李斯雖然出身儒家,是為荀子的學生,但是他也是中國極端法學主意的執行人,給秦始皇建議除了秦史以及一些醫藥占卜,農業方面的書可以由地方“吏”保管,其餘全部限期上交,不然就要論罪處置。經過這次大清洗,中國秦朝之前百家興盛時期留下來的著作,相當大部分被付之一炬,尤其《尚書》從此缺失,導致孔子提倡的“六藝”不全了,而後來儒家一家獨大,當然要對秦始皇這一做法大加抨擊,秦始皇的苛政從此流傳千古。

實話說起來,秦始皇這一做法雖然非常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但是確實過於苛刻,尤其把中國的思想文化傳承險些中斷掉,尤其漢朝建立後,政府多方收集古代經典,讓很多人踴躍的編造假書,給我們後人的學習造成很多不利影響。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的方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受到的抨擊並不厲害,我想那是因為從那時開始,儒家文化在中國,尤其是中國官場一家獨大,其它門派都已經徹底衰敗下來了,更別提對漢武帝和董仲舒的做法進行質疑和嘲諷了。

其實儒家雖然好,但是其結合到帝王之術後給中國後來的社會發展也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社會文明幾千年沒有什麼大的進步。尤其到了近代,更讓中華文明蒙受了長期的恥辱。


阿慶還是阿慶


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從表面上看,這兩件事屬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事實上這兩件事有一個共同的主角,這個主角就是儒家。儒家作為諸子百家之中的一個主流大學派,而且還是三大哲學體系之一來講,其影響力自然是不容小覷。為什麼秦始皇會被儒家給“黑”的體無完膚。而漢武帝卻被儒家給捧上了天呢?原因就是因為利益。漢武帝滿足了儒家的政治野心,而儒家在秦始皇那裡卻可以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所以儒家處處對秦始皇掣肘,甚至汙衊詆譭秦始皇。相反,儒家對漢武帝雖然也多有貶斥之言,但整體上來看,儒家給予漢武帝還是一種褒揚的態度。

秦朝時期相對於儒家來說,秦始皇更加喜歡法家的學說,雖然儒家也在積極的親近秦始皇,但相對於儒家思想來看,法家思想更加貼近於秦始皇的人執政理念。秦始皇推崇王霸之道,他既然有雄心平滅六國一統天下,那麼他就必須要有狠辣果斷的手段。而法家的王霸之道就是這麼一個思維模式。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雖然早期學習的是儒家文化,但他學的也是荀子的流派學說,荀子的主張很接近法家的主張,同樣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帝王之術,而不是那些誇誇其他的之乎者也。所以我們從秦始皇用人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選才理念。

儒家的“仁”政思想到不到秦始皇的重用後,儒家自然就起了別樣的心思,所以儒家處處和秦始皇作對,四處批判秦始皇的做法和執政理念。但秦始皇並沒有去刻意針對儒家。反倒是儒家越發的肆無忌憚。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夢想求仙的皇帝,他曾讓術士侯生和盧生替他尋仙求長生藥。但這兩個人根本就是騙子,怕事情敗露被秦始皇處置,所以他們就捲款私逃了。秦始皇大為震怒所以下令緝捕所有和兩人有關的術士。但此時的儒家卻故意包庇術士和秦始皇作對。即使如此,秦始皇也只是抓捕了術士,而不是抓捕儒生。歷史上所謂的“焚書坑儒”就是儒家可以給秦始皇羅織的子虛烏有的罪名。事實上秦始皇坑殺的全部是術士,而並非儒生。儒家之所以汙衊秦始皇,其目的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受到秦始皇重用。要知道儒家雖然當時不是一家獨大,但也是最大的主流學派之一,正因為他們的謠傳,所以導致秦始皇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秦始皇也真是有冤沒處喊。

漢朝時期儒家依然不受重視,漢高祖劉邦甚至還厭惡儒生,因此劉邦也沒少被儒家汙衊。流氓皇帝不就是從儒家之口傳出去的嘛。也因此儒家愈發不受待見。在加上漢朝需要休養生息,所以道家的無為而治更加適合於漢朝初期的實際情況,儒家只能繼續蟄伏。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不僅需要對國家實行改革,還需要對外用兵。但漢朝內部的反對聲音十分的高漲。漢武帝想要做事就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道家老子的那一套自然不討漢武帝這個強權皇帝的喜歡,所以此時的儒家開始進入了漢武帝的眼睛

而當時的儒家已經急不可待的想要諂媚統治者了,他們一直想要把儒家學說作為王朝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學說。所以儒家董仲舒在漢武帝下詔尋求治國方針之時,向漢武帝上書提出了“天人感應”和“大一統”的理論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觀點。董仲舒所提出的理論對於漢武帝加強自身統治地位,以及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漢武帝為了更加使得中央權力集中,他接受了“罷黜百家”的主張。由此儒家學說成為了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也正因為儒家因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獲益匪淺。所以儒家把漢武帝給捧上了天。雖然漢武帝也被儒家後來說成了窮兵黷武的暴君。但對於漢武帝“獨尊儒術這個說法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而且持續了上千年。儒家這麼做就是因為漢武帝的這種做法對儒家有利。儒家支持這個做法就是支持儒家。而且自從儒家學說成為正統之後。誰敢不說儒家好話?任何敢提出反對意見的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份簡單的一份子,想必大家就清楚,為啥儒家對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評價差距會如此之大了吧。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愚人以為,這一切都是儒生的報復。為什麼這麼說呢,且看愚人一一道來。

焚書坑儒

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被後人所稱的焚書坑儒,燒的不過是誇讚六國君主的一些言論,而所燒者也不多,要不然《詩經》、《尚書》等典籍,真的能流傳到現在嗎?坑儒,坑的不過是坑蒙拐騙的江湖儒士,誰讓你騙一國之君會長生不老術的,這不是自作孽不可活嗎?

所以儒學大行其道後,很多人開始了復仇之旅。秦始皇的行為和品行一步步惡化,最終成為了千古罪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其實是出自《左傳》中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孟姜女的老公本來是齊國人因戰爭而死,孟姜女才因此而哭。

到了西漢劉向手裡,故事開始變了樣,說孟姜女向長城而哭,城牆應聲而崩。這裡已經開始把罪過加到秦始皇的頭上了,到了唐朝故事又變了樣,唐朝人充分發揮了其浪漫主義精神,這時候這個故事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秦始皇的形象就此進一步惡化。

由此可見,文人的筆桿是多麼厲害。

廢黜百家

我們再來看,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到了漢武帝手上,為了統一思想,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家就在中原大地大行其道,遍地生根,成為了後世許多執政王朝的統治思想。你說有自己罵自己,詆譭自己的人嗎?


再者統治階層為了愚民,肯定會把前人如何如何壞,進一步廣而告之,要不然也體現不了其自身的仁義和愛民如子。所以在愚人看來,不能完全盡信史書所寫,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的產物。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們心中有數就好了。


二者的行為,愚人以為其實在本質上都是為了統一民眾思想,讓他們認可自己的地位,以防其有不軌之心。只不過秦始皇做的過激了點,而漢武帝則稍微溫和了許多。


有不同看法快來評論區討論吧!

更多精彩歷史,盡在愚人之娛,期待您的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