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滴,我是第一次知道“水庫之母”的事吆

單位組織外出學習,第一次聽說了“水庫之母”的事。

我們一行來到一個小山村,導遊先領著我們參觀了民宿,然後來到了一處小廣場處拍照留念。看到小廣場的北邊赫然寫著“山東水庫之母”幾個舒同體大字,心中甚是詫異,於是緊跟導遊講解,才明白“水庫之母”的由來。說真滴,我是第一次聽說這個事吆。


說真滴,我是第一次知道“水庫之母”的事吆


原來這個村叫石泉湖村。70年前,這裡還是窮鄉僻壤,山多水少。當地曾流傳著一個民謠“石泉湖真可憐,刷鍋水用三遍。”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婦女到鄰村挑水吃,在回來的路上把水罐磕壞了,水灑了一地,她心疼得大哭,邊哭邊訴:“我心疼的是這擔水,不是這倆罐,這擔水真是太稀罕了。”

環境的惡劣和閉塞,造成了紅色堡壘村。1942年,山東軍區司令部遷到了石泉湖,隨軍200多人。石泉湖村本來就缺水,由於八路軍機關的入駐,軍民用水更成了大問題,一是不方便,二是不便於保密。農救會會長冥思苦想,尋找解決吃水難問題。有一天,發現牛蹄窩裡居然能存水,這一發現萌發了更大的想法。於是,他找來幾位村民一起動手,用黃泥土在村東頭的山溝裡築了一道壩,居然堵了一大汪水,這就是最早的石泉湖水庫。但是過了不久,一場山洪爆發,大水把水壩衝沒了。怎麼辦?吃一塹長一智。第二年春天,李義豐同志聯合七個互助組的力量,開採了石塊,挖來了黃土,買來了白灰,他們用石塊壘牆包外皮,用黃土夯實填內心,又用白灰勾縫封頂,水庫才終於建成了。

小水庫解決了大問題,它不但解除了軍民用水的燃眉之急,還曾幫助大家撲滅了大眾日報社發生的火災。後來,又在河溝上連續建了3個水庫,徹底解決了石湖村缺水的問題,還發展了林果業,率先脫貧致富。大眾日報等媒體予以了多篇關注報道,引起了強烈反響,在臨沂地區、山東省開啟了修建水庫的先河。

1956年秋,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在陪同中央民政部長謝黨哉視察石泉湖村時說:“這是山東省第一座水庫,是山東水庫之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